汽车工程论文聚焦碰撞安全领域,其格式包含碰撞安全仿真云图与损伤指标表两部分,碰撞安全仿真云图能直观呈现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等关键信息,帮助研究人员清晰了解碰撞时各部位受力情况,损伤指标表则以量化数据形式,精确记录车辆不同结构在碰撞后的损伤程度,为评估车辆碰撞安全性提供客观依据,二者结合助力深入分析汽车碰撞安全性能 。
汽车碰撞安全仿真分析:云图可视化与损伤指标评估
——基于有限元模型的正面碰撞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整车碰撞仿真模型,通过LS-DYNA软件模拟100%刚性壁障碰撞工况,研究重点分析碰撞过程中车身结构变形云图(应力/应变分布)与乘员损伤指标(HIC、胸部压缩量、腿部力等)的关联性,仿真结果显示,前纵梁吸能效率提升15%时,乘员舱A柱变形量减少22%,HIC值降低至650以下,满足法规要求,研究为车身结构轻量化与安全性协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汽车碰撞安全;有限元仿真;云图分析;损伤指标;轻量化设计
- 背景:汽车碰撞安全是法规强制要求,传统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仿真技术成为关键工具。
- 问题:现有研究多关注单一指标(如变形量),缺乏云图与损伤指标的联合分析。
- 目标:通过仿真云图可视化与损伤指标量化,揭示结构变形对乘员保护的机制。
仿真模型与方法
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模型参数:基于某车型CAD数据,划分壳单元(前纵梁、A柱)与实体单元(发动机)。
- 材料模型:采用MAT24(分段线性塑性)定义钢材本构关系,考虑应变率效应。
- 边界条件:设置100%刚性壁障碰撞,初速度50km/h,接触算法为自动单面接触。
2 云图与损伤指标定义
- 云图类型:
- 等效应力云图(Von Mises Stress)
- 塑性应变云图(Plastic Strain)
- 能量吸收云图(Internal Energy)
- 损伤指标:
- 头部损伤指标(HIC₁₅)
- 胸部压缩量(Thoracic Deflection)
- 腿部轴向力(Femur Force)
结果与讨论
1 碰撞过程云图分析
- 时间序列云图(图1):
- t=50ms:前纵梁开始折叠,应力集中于诱导槽区域。
- t=100ms:乘员舱A柱变形量达80mm,应力传递至门槛梁。
- t=150ms:能量吸收主要集中于前部吸能盒(占比65%)。
图1 正面碰撞等效应力云图(时间序列)
(插入3张不同时刻的云图,标注关键区域)
2 损伤指标量化结果
- 乘员损伤指标对比(表1):
| 指标 | 仿真值 | 法规限值 | 达标情况 |
|------------|--------|----------|----------|
| HIC₁₅ | 620 | ≤1000 | √ |
| 胸部压缩量 | 28mm | ≤30mm | √ |
| 腿部力 | 5.2kN | ≤8.0kN | √ |
表1 乘员损伤指标仿真结果与法规对比
3 结构优化影响
- 前纵梁厚度优化:
- 厚度增加2mm时,吸能效率提升18%,但HIC值上升至720(需平衡轻量化与安全)。
- 诱导槽角度优化至45°时,变形模式更稳定,A柱变形量减少12%。
- 仿真云图可直观反映碰撞能量传递路径,前纵梁与A柱为关键吸能区域。
- 损伤指标与云图变形量呈强相关性,HIC值对A柱变形敏感度最高。
- 结构优化需兼顾吸能效率与乘员保护,建议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某等. 汽车碰撞有限元建模与验证方法[J]. 汽车工程, 2020, 42(3): 345-352.
[2] NHTSA. 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 No. 208[S]. 2018.
[3] LS-DYNA Keyword User’s Manual, Version R12[M]. Livermore Software Technology, 2020.
图表说明规范
- 云图:需标注单位(MPa/mm)、时间点、关键结构名称。
- 表格:包含指标名称、仿真值、法规限值、达标判断,必要时添加备注(如“优化后”)。
- 排版:云图与表格需按出现顺序编号,置于正文对应段落后。
此格式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调整,重点突出仿真方法、云图分析逻辑与损伤指标的量化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