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其格式规范直接关系到论文的专业性与可读性。本文以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学术论文为例,系统解析标准论文格式的核心要素与写作规范,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一、封面页:学术身份的视觉标识
封面是论文的“门面”,需包含论文题目、作者信息、指导教师及完成日期等核心要素。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为例,封面采用A4纸张纵向布局:
题目:居中排列,使用黑体三号字,如“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框架构建研究”;
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学号、学院及专业,采用宋体四号字,如“作者:张三 学号:202300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注明职称与姓名,如“指导教师:李四教授”;
完成日期:精确至月份,如“2025年6月”。
封面设计需避免冗余装饰,确保信息清晰可读。部分高校要求在封面右上角标注密级或学位类型,需严格遵循校方规范。
二、摘要与关键词:学术价值的精准提炼
摘要作为论文的“浓缩版”,需在300-500字内完整呈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以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究为例:
目的:针对算法偏见、数据隐私泄露等伦理风险,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
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梳理2018-2025年国内外AI伦理准则;
结果:识别出透明性、可解释性、公平性三大核心原则;
结论:提出“技术-法律-社会”协同治理模型,经实证验证可降低伦理风险32%。
关键词需选取3-5个高频核心概念,如“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算法偏见”“数据隐私”“协同治理”,使用宋体五号字,词间以空格分隔。
三、正文结构:逻辑严谨的学术论证
正文采用“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结果分析-讨论”的经典结构,各部分需保持层次清晰:
引言:以“人工智能技术双刃剑效应”切入,引用《2025年全球AI伦理报告》数据:“78%的受访者担忧AI滥用威胁社会公平”,引出研究必要性。
文献综述:按时间顺序梳理伦理治理发展脉络,对比欧盟《AI法案》、美国《AI权利法案蓝图》与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异同。
方法论:详细说明数据采集方式,如“选取10个典型AI应用场景进行伦理风险评估,采用德尔菲法邀请20位专家进行两轮打分”。
结果分析:通过图表直观呈现数据,如“图1:AI伦理风险类型分布(算法偏见45%、数据隐私30%、就业冲击15%、其他10%)”。
讨论:结合特斯拉自动驾驶事故、ChatGPT内容生成争议等案例,论证治理框架的实践价值。
四、参考文献:学术诚信的基石
参考文献需严格遵循GB/T 7714-2015标准,以本文为例:
专著:[1] 弗洛里迪. 人工智能与伦理[M]. 李伦,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45-67.
期刊论文:[2] 张三, 李四. AI伦理治理的挑战与对策[J]. 科学与社会, 2024, 14(2): 88-95.
电子文献:[3] 欧盟委员会. 人工智能法案[EB/OL]. (2024-04-21)[2025-07-10]. https://eur-lex.europa.eu.
需注意:
中文文献作者姓名采用“姓+名”格式,外文文献采用“姓, 名”格式;
同一作者多篇文献按出版年排序;
电子文献需标注访问日期与URL。
五、排版细节:专业形象的视觉呈现
排版需统一采用A4纸张,页边距设置为上3cm、下2.5cm、左2.5cm、右2.5cm;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图表标题置于图下方、表上方,采用“图1”“表2”编号格式;页码从正文起始页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
六、常见错误规避
标题层级混乱:避免使用“第一章”“第一节”等非标准编号,统一采用“1”“1.1”“1.1.1”三级标题体系。
引用不规范:杜绝“据某文献报道”等模糊表述,需标注具体页码,如“(张三, 2024: 88)”。
数据呈现模糊:图表需附详细说明,如“表3:AI伦理治理政策对比(数据来源:OECD AI Policy Observatory, 2025)”。
标准论文格式是学术规范化的基础要求,研究者需在选题创新性、论证严谨性与格式规范性的三维坐标中寻找平衡点。通过系统掌握封面设计、摘要提炼、正文结构、参考文献及排版细节等核心要素,可显著提升论文的学术价值与传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