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中的基金标注:项目编号、名称与格式对齐方法

论文中基金标注需关注项目编号、名称及格式对齐,项目编号应准确无误,与基金批文一致;项目名称需完整且与批文相符,避免缩写或误写,格式对齐方面,应遵循期刊或学校要求…

论文中基金标注需关注项目编号、名称及格式对齐,项目编号应准确无误,与基金批文一致;项目名称需完整且与批文相符,避免缩写或误写,格式对齐方面,应遵循期刊或学校要求,通常编号与名称间用特定符号分隔,整体排版需整齐美观,正确标注基金信息不仅体现研究支持来源,也关乎学术诚信与规范。

项目编号、名称与格式对齐方法

基金标注的核心要素

  1. 项目名称

    • 必须使用全称,避免简称或缩写(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可简写为“国自然基金”)。
    • 名称需与官方文件或资助机构提供的信息完全一致,包括层级(国家级、省部级等)和项目类型(面上项目、重点项目等)。
  2. 项目编号

    • 编号需紧跟项目名称,用圆括号括起(如(编号:XXXXXXX))。
    • 编号格式需符合资助机构要求(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为8位数字,教育部项目编号可能包含字母)。
  3. 资助来源

    明确标注资助机构名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XX省科技厅”)。

标注位置与格式规范

  1. 标注位置

    • 首页脚注:多数期刊要求将基金标注在首页脚注处,位于收稿日期与作者简介之间。
      • 示例:
        收稿日期:2025-1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XX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5ABC001)  
        作者简介:张三,教授,研究方向为材料科学。
    • 正文后或全文末尾:部分期刊要求标注在正文结束后的“致谢”或“附录”前,或参考文献后(以“Acknowledgments”或“Funding”为小标题)。
  2. 格式对齐方法

    • 手动调整
      • 使用制表符或空格对齐基金名称与编号,确保编号右对齐。
      • 示例(Word操作):
        1. 光标定位至基金名称后,按Tab键跳至右对齐位置。
        2. 输入编号,调整制表符位置使编号对齐。
    • 自动对齐技巧
      • 调整文字宽度:选中基金名称,通过“段落-中文版式-调整宽度”设置固定字符宽度(如4字符),使名称对齐。
      • 制表位设置
        1. 右键段落,打开“制表位”对话框。
        2. 设置制表位位置(如24字符),前导符选择“无”。
        3. 在基金名称后按Tab键,输入编号。
    • 横线分隔

      在脚注中插入横线分隔基金信息与正文,通过“引用-脚注-脚注分隔符”添加。

多基金标注规则

  1. 排序原则

    • 重要性排序:国家级→省部级→其他。
    • 资助金额立项时间辅助排序。
    • 示例: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5YFC010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XX省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25XX001)
  2. 分隔符

    • 多个基金间用分号隔开,末尾不加标点。

常见错误与纠正

  1. 格式错误

    • 错误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345678(缺少括号)。
    • 正确格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
  2. 名称错误

    • 错误示例:国社科基金(20BGL090)(简称代替全称)。
    • 正确格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BGL090)
  3. 编号错误

    核对编号与官方数据库一致,避免虚构或无关项目标注。

实用技巧

  1. 模板使用

    建立标准模板,保存项目名称、编号、资助机构等信息,避免重复输入错误。

  2. 期刊要求

    投稿前查阅期刊《作者须知》,确认基金标注位置与格式(如英文期刊需中英文双语标注)。

  3. 软件辅助

    使用LaTeX或Word的“样式”功能统一格式,减少手动调整。

示例汇总

  1. 单一基金

    • 中文: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资助。
    • 英文: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12345678).
  2. 多项基金

    • 中文:本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25YFC010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资助。
    • 英文: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25YFC0100100)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12345678).
  3. 国际合作项目

    • 中文: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2345678)、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GA 856705)资助。
    • 英文: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12345678) and the European Horizon 2020 Program (GA 856705).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geshi/2600.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