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乡村价值治理探讨——基于X村的思考
一、核心结论:乡村价值治理需以“文化认同”为根基,构建“制度—技术—情感”协同机制
新时代文明实践通过重塑乡村价值体系,在X村实现了从“形式参与”到“内生认同”的转变。研究发现,其核心机制在于:以传统文化为纽带激活村民集体记忆,以积分制等制度工具规范行为,以数字化平台扩大参与,最终形成“文化认同—行为自觉—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但需警惕“技术依赖”导致情感联结弱化,需通过“线下仪式+线上互动”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
二、X村实践背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价值治理”转向
政策背景与村庄特征
政策驱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18年启动)旨在破解乡村“空心化”“价值虚无化”问题,X村作为首批试点,面临传统宗族文化衰落、村民公共参与度低等挑战。
村庄基础:X村位于浙东山区,户籍人口1200人,外出务工占比40%,留守群体以老人、妇女为主,曾因环境脏乱、邻里纠纷频发被列为“后进村”。
价值治理的紧迫性
文化断层:传统祭祀、节庆活动参与率从2015年的75%降至2020年的23%,青年群体对“村规民约”知晓率不足10%。
行为失范:垃圾乱扔、土地抛荒等现象频发,2021年村内纠纷调解案件达32起(较2018年增长60%)。
三、X村价值治理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路径一: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重建集体记忆
复兴非遗文化:成立“龙灯舞”传承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健身结合,吸引20余名青年返乡参与,2023年春节表演观看人数超800人(含线上直播)。
重构仪式空间:改造废弃祠堂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乡贤榜”“家风墙”,定期举办“开蒙礼”“重阳敬老宴”,2022年村民对村庄历史知晓率从31%提升至68%。
路径二:以积分制为杠杆,规范价值行为
设计“文明积分”体系:将环境卫生、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10项行为量化赋分,1积分=1元,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服务(如理发、体检)。
实施“红黑榜”公示:每月公布积分排名,对连续3次上黑榜者暂停享受村集体福利(如分红、宅基地审批),2023年垃圾分类正确率从52%提升至89%。
路径三:以数字化平台为支撑,扩大参与渠道
开发“文明X村”小程序:集成“活动报名”“积分查询”“问题反馈”功能,2023年线上发起环境整治活动12次,参与人数达400人次(较线下活动增长3倍)。
建立“云议事”机制:通过视频会议讨论村规民约修订、项目选址等事项,2022年解决“公共停车场建设”等争议问题5项,决策效率提升40%。
实践成效
文化认同增强:2023年村民对“我是X村人”的认同感评分达8.2分(满分10分),较2020年提升3.1分。
治理效能提升:纠纷调解案件从2021年的32起降至2023年的8起,环境卫生考核排名从全县倒数第5升至前10。
经济联动发展:依托文明实践站发展乡村旅游,2023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收入增长60%。
四、价值治理的深层机制与矛盾
理论机制:文化—制度—技术的协同作用
文化认同:通过复兴传统文化激活村民“共同体意识”,为制度执行提供情感基础(如积分制因“为村争光”动机被广泛接受)。
制度规范:积分制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行为标准,解决“价值治理”中“如何衡量”的难题。
技术赋能:数字化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吸引外出务工群体参与,缓解乡村“空心化”对治理的冲击。
实践矛盾与挑战
技术依赖与情感疏离:部分老人因不会使用小程序被边缘化,2023年线下活动参与率较2021年下降15%。
形式化风险:个别村民为赚积分“作秀式”参与(如突击打扫卫生),2023年积分兑换中“低价值物品”占比达60%(如肥皂、毛巾)。
代际差异:青年群体更关注“积分实用性”(如兑换技能培训),老年群体更看重“面子荣誉”(如上红榜),需求冲突导致制度优化滞后。
五、优化路径:构建“传统—现代”融合的价值治理体系
强化文化认同的“代际传递”
开发“文化传承包”:将非遗技艺、村史故事编制成漫画、短视频,通过学校、抖音等渠道传播(如X村与县小学合作开设“龙灯舞”兴趣班)。
重建“代际互动场景”:在文明实践站设置“祖孙共学角”,组织老人教青年编竹篮、青年帮老人学用手机等活动,2023年开展此类活动24次,参与家庭达80户。
优化积分制的“精准激励”
青年组:增加“技能学习”“创业带动”积分项,兑换培训课程或创业贷款贴息;
老年组:增设“家风传承”“矛盾调解”积分项,兑换健康体检或生活照料服务。
分层设计积分规则:
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根据村民反馈修订积分标准,2023年将“参与文明宣传”积分从5分提升至10分,参与率提高22%。
平衡技术应用的“温度与效率”
开发“适老化”功能:在小程序中增加语音导航、大字版界面,设立“线下积分兑换点”方便老人操作。
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线上发起活动后,由志愿者上门通知老人并协助报名,2023年老人参与线上活动人数从12人增至87人。
六、政策启示与理论贡献
对乡村治理的启示
避免“技术至上”陷阱:数字化工具需与线下仪式、面对面沟通结合,如X村在“云议事”后增加“线下签字确认”环节,确保决策合法性。
激活“内生动力”:通过文化认同降低制度执行成本,如X村积分制运行3年来未发生1起因积分争议引发的纠纷。
对学术研究的贡献
拓展“价值治理”理论:提出“文化认同—制度规范—技术赋能”分析框架,填补乡村价值治理领域实证研究空白。
揭示“传统—现代”融合路径:通过X村案例证明,传统文化非但未被现代技术消解,反而成为连接代际、凝聚群体的核心资源。
七、未来研究方向
长期跟踪研究:监测X村价值治理的可持续性(如青年返乡后是否长期留驻、文化认同是否转化为经济行为)。
跨区域比较:对比平原、山区、城郊等不同类型乡村的价值治理模式,提炼普适性经验。
技术伦理研究:探讨数字化平台对乡村隐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防范“数字异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