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论文写作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资源动员探讨——以四川省M县J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资源动员探讨——以四川省M县J村为例一、核心结论:资源动员需以“资源—成员—框架”三维协同为核心,构建内生发展机制四川省M县J村通过资源动…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资源动员探讨——以四川省M县J村为例

一、核心结论:资源动员需以“资源—成员—框架”三维协同为核心,构建内生发展机制

四川省M县J村通过资源动员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实现从贫困山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跨越式发展。其核心经验在于:资源动员、成员动员、框架动员三个维度相互促进、形成闭环。资源动员奠定物质基础,成员动员激活多元主体,框架动员统一思想行动,三者共同构建起乡村建设的系统框架,推动村民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治理”,最终实现资源内生性增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J村资源动员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资源动员维度:聚合资源,释放经济潜能

资源识别与聚集:J村通过梳理闲置土地、山林、水利等资源,成立农旺合作社,整合分散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将抛荒地集中流转用于发展特色种植,2022年合作社收益达5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资源聚变效应:资源整合后,J村引入外部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成员动员维度: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村组干部:动员村民出让耕地,协调资源整合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宗族代表:利用血缘关系动员同族搬迁坟墓,解决土地整合中的文化阻力;

精英群体:通过返乡创业青年、致富能手树立榜样,带动村民参与技能培训与产业合作;

普通村民:通过“积分制”激发自我治理积极性,如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2023年村民参与率达90%。

分层动员策略:

框架动员维度:统一目标,凝聚共识

目标引领:确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共同目标,通过村民大会、院坝会等形式反复宣讲,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集体意识。

文化认同构建: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修复宗族祠堂、古井等文化地标,举办“开蒙礼”“丰收节”等活动,增强村民归属感。2023年村民对村庄历史知晓率从31%提升至68%,文化认同显著增强。

制度规范保障:制定《村规民约》,明确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细则,设立“红黑榜”公示制度,2023年垃圾分类正确率从52%提升至89%,纠纷调解案件下降75%。

三、资源动员的理论机制与成效分析

三维协同机制

资源动员→成员动员:资源整合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如土地流转租金、合作社分红)吸引村民参与,形成“利益共享—参与强化”的正向循环。

成员动员→框架动员:多元主体的参与(如精英返乡、村民自治)为框架动员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制度设计与文化认同的落地。

框架动员→资源动员:统一的目标与文化认同降低资源聚合成本,例如村民主动捐赠闲置房屋用于建设文化礼堂,节省建设成本30%。

实践成效

经济振兴: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较2018年增长10倍,村民人均收入从8000元增至2.2万元。

文化振兴:修复文化地标5处,举办文化活动20余场,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收入增长60%。

治理效能提升:纠纷调解案件从2021年的32起降至2023年的8起,村民对村干部满意度达92%。

四、挑战与优化路径

现存挑战

村干部配置不足:J村仅5名村干部需管理1200人,工作任务繁重,导致政策落实效率下降。

村民矛盾滋生:资源整合中因利益分配不均引发少量纠纷,如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争议。

持续激励机制缺失:部分村民参与积极性随时间下降,存在“搭便车”现象。

优化建议

强化组织保障: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招募乡村振兴专员等方式补充村干部力量,提升治理能力。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资源入股+按劳分配+公益金提取”的多元分配模式,确保公平透明。

创新动员方式:开发“文明积分”小程序,实现活动报名、积分查询、问题反馈线上化,吸引青年群体参与。

培育乡村人才:与高校合作开设技能培训班,培养本土化电商运营、农业技术人才,2024年计划培训200人次。

五、政策启示与理论贡献

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避免“运动式动员”:需建立长效机制,如通过合作社、自组织等载体实现资源持续整合。

平衡现代性与传统性:在数字化动员(如积分制)中保留线下仪式(如院坝会),防止老年人被边缘化。

对学术研究的贡献

拓展资源动员理论:提出“资源—成员—框架”三维分析框架,填补乡村建设领域实证研究空白。

揭示内生发展路径:通过J村案例证明,乡村振兴需依赖本土资源与文化认同,而非单纯依赖外部输入。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xiezuo/191.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