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共同生产:一个整体性的分析框架——以江西省W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江西省W村为案例,构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共同生产的整体性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生产过程的互动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以及服务环境的依赖性,揭示W村在互助养老服务中的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与激励机制创新是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共同生产;多元主体;资源整合;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共同生产理论强调服务生产过程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协作,为分析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以江西省W村为例,构建整体性分析框架,探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为优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二、共同生产理论框架与农村互助养老的适配性
共同生产理论认为,服务生产是服务提供者、接受者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其核心要素包括:
参与主体多元性:政府、社区、家庭、志愿者等共同参与;
生产过程互动性:各主体通过协作实现资源整合;
服务内容综合性:涵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
服务环境依赖性:受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制约。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以“互帮互助”为核心,依赖社区内生资源,与共同生产理论高度契合。W村通过构建“政府引导+社区组织+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形成了互助养老服务的共同生产模式。
三、W村互助养老服务共同生产的实践分析
(一)参与主体:多元协同与角色定位
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与监管。W村所在县乡政府通过“个人缴费一点、村级自筹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缓解资金压力。例如,政府为互助幸福院提供建设补贴,并链接医疗资源开展定期义诊。
社区:整合资源、组织服务。W村利用闲置小学改建互助幸福院,配备日间照料室、娱乐室等设施,并成立老年协会负责日常管理。社区通过“众筹养老”模式,鼓励村民捐赠物资、参与志愿服务。
家庭:提供情感支持与基础照料。尽管互助养老强调社区支持,但家庭仍是老年人情感寄托的核心。W村通过“孝亲敬老”评比活动,强化家庭养老责任,同时为托养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医疗补贴等激励,促进家庭与社区的互惠合作。
志愿者与社会组织:补充专业服务。W村引入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健康讲座、文艺表演,并链接公益慈善机构为困难老人提供“微心愿”帮扶。例如,志愿者协助老人种植蔬菜、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
(二)生产过程:互动协作与资源整合
需求导向的服务设计:W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需求集中于健康维护(54.72%未定期体检)、经济保障(部分老人依赖子女供养)和精神慰藉(20.75%独居)。基于此,幸福院开设“健康管理小组”“园艺疗愈”等活动,满足多样化需求。
资源整合机制:W村构建“村企互利”“村级互惠”“个体互惠”关系网络。例如,与爱心企业结对帮扶,企业获得政策扶持与口碑,幸福院获得资金与物资支持;通过“以老带小”模式,低龄老人协助高龄老人,形成代际互助。
激励机制创新:W村采用“经济利益+服务资源+声誉面子”三重激励。经济上,为托养家庭提供创业扶持;服务上,优先为志愿者家庭提供医疗、教育等资源;声誉上,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增强村民参与荣誉感。
(三)服务内容:综合性与个性化结合
基础生活照料:幸福院提供一日三餐、日间休息、清洁护理等服务,减轻家庭负担。例如,“周掌厨”活动由老人轮流烹饪,既增进交流又降低运营成本。
健康与精神支持:链接乡镇卫生院开展定期体检,引入心理咨询中心提供情绪疏导。通过“风云人物故事会”“党龄月课堂”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经济赋能与社会参与:设立“慈善商超平台”帮助老人销售农产品,组织古街集市为手艺老人创造收入机会。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治理,如担任网格小组长,增强社会归属感。
(四)服务环境:政策支持与文化认同
政策环境:江西省推行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W村纳入县级试点,获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实施“公建民营”模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幸福院,提升服务质量。
文化环境:W村依托乡土社会关系,弘扬“孝亲敬老”传统,通过社区议事、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例如,改造幸福院空间时,组织老人协商决策,打造“欢乐农场”等共享空间。
社会环境: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互助养老成为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重要方式。W村通过“协同式”互助模式,整合留守妇女、返乡青年等群体参与服务,形成社会支持网络。
四、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现存问题
资金可持续性不足:尽管采用多元化投入机制,但社会捐赠波动大,企业参与稳定性低。
专业服务能力薄弱:志愿者缺乏系统培训,医疗、康复服务依赖外部资源,难以满足失能老人需求。
政策法规不完善:互助养老模式缺乏法律地位,责任界定模糊,影响长期发展。
(二)优化策略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企业投资养老产业。例如,开发“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兑换未来养老服务。
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为志愿者提供技能认证。引入智能养老设备,如健康监测手环,提高服务效率。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条例》,明确各方权责,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例如,为互助养老机构购买责任险,降低运营风险。
五、结论
W村的实践表明,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共同生产需以多元主体协同为基础,通过资源整合、激励机制创新与环境优化,形成可持续的养老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科技赋能(如区块链技术用于服务记录)与跨区域协作(如建立县域互助养老联盟)对共同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服务提供更系统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