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提出创新方法论,聚焦数字人文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数字人文作为跨学科领域,将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结合,为植物保护带来新视角与工具,通过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如数据分析、可视化技术等,能更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植物保护相关数据,挖掘潜在规律,为病虫害防治、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植物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
数字人文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人文作为跨学科研究范式,通过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重构了植物保护的知识生产体系,本文以数字人文方法论为核心,提出“数据驱动-模型构建-场景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框架,结合植物表型组学、病虫害预测模型、数字标本库等实践案例,揭示数字人文在植物保护中的技术路径与生态价值,研究表明,数字人文不仅提升了病虫害监测的时空精度,还推动了植物保护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的转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数字人文;植物保护;病虫害预测;数字标本;智能决策
传统植物保护依赖经验判断与人工巡查,存在监测滞后、数据碎片化、决策主观性强等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方法论通过整合多源数据、构建智能模型、优化决策流程,为植物保护提供了全新视角,安徽省植保无人机监管平台通过实时监测飞行高度、喷幅等参数,将农药使用误差率降低至3%以下;南京善思科技的“农田时空档案”平台,结合纳米农药与作物医生制度,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精准化,这些实践表明,数字人文正在重塑植物保护的技术体系与生态逻辑。
数字人文在植物保护中的方法论创新
数据驱动:从碎片化到结构化的知识整合
数字人文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挖掘与关联分析,揭示植物保护中的隐性规律。
-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气象数据(温湿度、降雨量)、土壤数据(pH值、有机质含量)、病虫害历史数据(发生时间、为害程度)及遥感影像,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甘孜州“数字林草”平台通过北斗卫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实现了林草资源防火视频的全覆盖监测,火灾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
- 时空数据建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时空序列分析,揭示病虫害扩散的时空规律,如小菜蛾性诱剂在甘蓝生长季的诱杀数据表明,其种群爆发与温度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R²=0.87),为精准施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 知识图谱构建:将植物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环境适应性等知识编码为结构化图谱,支持智能检索与推理,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2.0”通过多模态交互,可实时解答农户关于病虫害诊断与用药的疑问,准确率达92%。
模型构建:从经验决策到智能预测的范式转型
数字人文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了高精度的病虫害预测模型。
- 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训练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模型,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利用2018-2024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数据,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准确率达89%,较传统方法提升21%。
- 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分析遥感影像,识别病虫害早期症状,如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检测水稻稻瘟病,识别准确率达94%,较人工目视检测效率提升5倍。
- 多模型集成:结合物理模型(如气候适宜性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提高预测鲁棒性,将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与病虫害历史数据输入LSTM神经网络,预测未来7天病虫害发生风险,误差率低于5%。
场景应用:从单一防治到全链条管理的生态优化
数字人文通过场景化应用,推动了植物保护从“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
- 精准防治:基于病虫害预测结果,定制化调配纳米农药与生物防治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南京善思科技通过无人机喷施纳米农药,单位面积用药量降低40%,防治效果提升15%。
- 数字标本库:构建植物与病虫害的3D数字标本库,支持远程诊断与教育,如知乎专栏提到的植物标本数字化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与三维重建,保存了超过10万份标本的形态与基因数据,为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开放资源。
- 生态修复:结合沼气工程与植物保护,构建“能源-肥料-病虫害防控”循环体系,农村沼气项目通过施用沼肥,使小麦白穗率从6.5%降至1.97%,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1.1%,病虫害减少60%以上。
案例分析:数字人文在植物保护中的实践成效
案例1:安徽省植保无人机监管平台
- 技术路径: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无人机飞行参数(高度、速度、喷幅),结合GIS地图生成作业热力图,自动识别漏喷、重喷区域。
- 应用成效:平台监管下,小麦赤霉病防治作业质量达标率从78%提升至95%,农药浪费率降低至5%以下,每亩节省成本12元。
- 方法论启示:通过数据闭环管理,实现了“监测-决策-执行-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标准化范式。
案例2:甘孜州“数字林草”平台
- 技术路径:整合北斗卫星定位、无人机巡查与地面传感器数据,构建“四位一体”预警体系(林业资源监测、野生动物保护、火灾预警、病虫害管理)。
- 应用成效:平台投入使用后,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67%,松材线虫病扩散速度减缓82%,护林员巡护效率提升3倍。
- 方法论启示:通过“人防+技防”协同,解决了高原地区监测盲区多、响应慢的痛点,为生态脆弱区保护提供了可复制模式。
挑战与对策
数据壁垒与标准化缺失
- 问题:不同部门(气象、农业、林业)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融合困难。
- 对策:制定植物保护数据标准(如ISO 19115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模型可解释性与适应性
- 问题:深度学习模型“黑箱”特性导致农户信任度低,区域适应性差。
- 对策:开发可解释AI(XAI)工具,结合本地化数据训练区域专属模型。
技术普及与成本约束
- 问题:中小农户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设备采购成本高。
- 对策:推广“平台+服务”模式(如植保托管服务),通过政府补贴降低农户门槛。
数字人文通过数据整合、模型构建与场景应用,重构了植物保护的知识体系与技术路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 多模态大模型:结合图像、声音、文本等多源数据,提升病虫害诊断的泛化能力;
- 边缘计算:在田间部署轻量化AI模型,实现实时决策与低延迟响应;
- 数字孪生:构建植物-病虫害-环境的虚拟仿真系统,支持“假设-验证-优化”的闭环研究。
数字人文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认知范式的革新,它通过“数据-模型-场景”的协同创新,推动了植物保护从经验科学向数据科学的跨越,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