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社会

新闻传播学论文创新点提炼从“媒体融合”到全媒体传播创新

新闻传播学论文创新点正从“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传播创新转变。“媒体融合”阶段聚焦不同媒介形态整合,实现内容、渠道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而全媒体传播创新在此基础上更…

新闻传播学论文创新点正从“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传播创新转变。“媒体融合”阶段聚焦不同媒介形态整合,实现内容、渠道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而全媒体传播创新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传播体系,以更灵活、高效方式触达受众,满足其多样化信息需求,为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实践带来新思路与方向 。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从“媒体融合”到全媒体传播创新的探索,是应对数字化时代挑战、把握传播格局变迁的关键路径,以下从理论深化、技术赋能、内容创新、渠道拓展、互动模式、人才培养及伦理规范七个维度,提炼具有前沿性与实践价值的创新点。

理论深化:构建全媒体传播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协同框架

喻国明教授提出的“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交互协同”理论,为全媒体传播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在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传播升级的过程中,需进一步构建“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协同框架:

  1. 价值理性主导:明确全媒体传播的核心目标是凝聚社会共识、维护主流价值观,而非单纯追求流量或技术炫技,主流媒体在融合传播中通过“陌生化视角”重构新闻内容,将宏大主题转化为个体叙事,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2. 工具理性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但需避免技术异化,如算法推荐需平衡个性化与公共性,防止“信息茧房”削弱社会共识。
  3. 协同机制创新:探索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动态平衡机制,例如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与“伦理审查”双轨制,确保技术运用符合传播使命。

技术赋能:5G+AI驱动的全媒体生产与传播革命

彭兰教授指出,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边界,而5G与AI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全媒体传播进入“智能传播”阶段:

  1. 生产
    • 虚拟主播与生成式新闻:新华社虚拟主播“新小微”已实现实时播报,未来可结合大模型技术生成深度报道,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时效性。
    • 数据新闻可视化:利用3D建模、VR/AR技术,将复杂数据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如《【裸眼3D】创新发展十年记忆》通过立体化呈现大国重器,增强传播感染力。
  2. 智能传播渠道
    • 物联网传播:通过智能设备(如车载终端、智能家居)实现“无感传播”,拓展全媒体覆盖场景。
    • 区块链溯源: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新闻真实性,如人民日报“人民链”已应用于版权保护与舆情溯源。

内容创新:从“信息供给”到“情感共鸣”的叙事升级

陈昌凤教授强调,算法运用需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全媒体传播中,内容创新需突破传统叙事模式:

  1. 情感化叙事
    • 微观叙事:以小切口反映大问题,如《老外看小康中国》通过国际友人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拉近海外受众距离。
    • 互动叙事:利用H5、小游戏等交互形式,如《海拔四千米之上|极致体验三江源国家公园重磅实景互动H5》,通过360度全景拍摄与随机打开技术,增强用户参与感。
  2. 文化IP化
    • 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将非遗、历史故事等转化为短视频、动漫等全媒体产品,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通过“网剧+网综”模式,实现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 地域文化全球化表达:结合本地特色与全球语境,如内蒙古民族文化通过社交媒体账号与受众互动,拓展国际传播边界。

渠道拓展:从“平台聚合”到“生态共建”的传播网络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渠道需从单一平台向全媒体生态演进:

  1. 跨平台联动
    • 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合作:如央视与抖音联合推出“央视新闻”账号,实现新闻短视频的快速传播。
    • 自有平台建设:人民日报客户端通过“人民号”聚合政务、媒体、自媒体内容,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2. 线下场景融合
    • “慢直播+快报道”:如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慢直播,通过24小时不间断直播与实时评论互动,形成“伴随式”传播。
    • 线下活动线上化:如《人民日报》“时光博物馆”通过线下体验馆与线上短视频、H5联动,打造全链条传播模式。

互动模式:从“单向传递”到“共情共鸣”的用户参与

全媒体传播需强化用户参与,构建“传播-反馈-再传播”的闭环:

  1. 社交化互动
    • 评论区运营:通过设置话题、引导讨论,如新华社微博账号通过“每日一图”与网友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 激励:鼓励用户生产内容(UGC),如央视新闻发起“我的抗疫日记”征集活动,收集用户原创视频。
  2. 情感化连接
    • 共情传播:通过语言风格调整,如创意MV《在路上》以评书+Rap形式讲述中国十年变化,打破“主流宣传”与“底层受众”的圈层壁垒。
    • 社群化运营:建立基于兴趣或价值观的社群,如“学习强国”平台通过积分体系与学习小组,形成用户自发传播网络。

人才培养:从“单一技能”到“跨界融合”的队伍重构

全媒体传播需培养具备数字化技能、创新思维与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 课程体系改革
    • “新闻+技术”双学位:如中国传媒大学开设“智能传播”专业,融合新闻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课程。
    • 实战化教学:通过与媒体机构合作,建立全媒体实验室,如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共建“媒体融合实验室”,开展项目制教学。
  2. 职业能力提升
    • “四力”培养: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如新华社记者通过“基层蹲点”计划,增强现场报道能力。
    • 伦理教育强化:开设媒体伦理课程,如中国社科院大学开设“算法伦理”专题,培养责任意识。

伦理规范:从“技术中立”到“价值引领”的传播治理

全媒体传播需构建技术伦理与传播价值的协同机制:

  1. 算法伦理审查
    • 建立算法备案制度: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逻辑,如欧盟《数字服务法》要求算法推荐系统接受第三方审计。
    • “负向清单”管理:禁止算法传播虚假信息、暴力内容,如中国网信办《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禁用场景。
  2. 传播价值引领
    • 主流媒体“定盘星”作用:通过主题选择、叙事语态调整,如《新千里江山图》融合传统文化与三维技术,实现价值引领与艺术创新的统一。
    • 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全媒体传播伦理委员会,如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从业行为。

从“媒体融合”到全媒体传播创新,需以理论深化为指导、技术赋能为驱动、内容创新为核心、渠道拓展为支撑、互动模式为纽带、人才培养为基础、伦理规范为保障,通过构建“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协同框架、推动5G+AI智能传播、实现情感化叙事升级、拓展全媒体生态网络、强化用户共情参与、培养跨界复合人才、完善传播伦理治理,可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与实践迈向更高水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renwen/156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