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杂草群落农学论文聚焦其演替规律:研究揭示,农田杂草群落会随时间、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耕作方式等)变化而发生演替,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农药使用情况等也会影响杂草种类与数量变化,演替过程可能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少数种类到多物种共存的趋势,了解这些规律,对制定科学杂草防控策略、保障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农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演替的核心驱动力: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交织作用
-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变迁:年均温度、降水模式及霜期长短直接影响杂草萌发与繁衍,寒潮强度变化会改变耐寒与不耐寒杂草的竞争优势,导致群落结构波动。
- 土壤条件:
- 质地与肥力:粘土、壤土因有机质含量高,易滋生马唐、牛筋草等喜肥杂草;砂土则多见狗尾草、扁秆蓹草等耐瘠杂草,增施氮肥可助长香附子、猪殃殃等喜氮杂草,而缺磷时反枝苋会逐渐退出群落。
- pH值:盐碱土(高pH)易发生灰绿碱莲、藜等耐盐杂草;酸性土(低pH)则多见酸模叶蓼、反枝苋等喜酸杂草,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可降低碱性土杂草密度,施用石灰则可抑制耐酸杂草。
- 湿度:增加土壤湿度会导致香附子、异型莎草等喜湿杂草占据优势,干旱则促使马齿苋、蒺藜等耐旱杂草成为主导。
-
人类活动因素
- 耕作制度:
- 翻耕与中耕:频繁翻耕会扰乱土壤种子库,改变表土环境,使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狗尾草)迅速占据优势;中耕除草则通过削弱优势种群,为耐受者或新来者提供入侵机会。
- 连作与轮作:连作制度可能持续选择出适应特定作物的杂草区系(如麦田野燕麦);轮作则通过交替改变农田生境,影响杂草群落演替方向,中耕作物轮作组合可导致农田杂草向一年生方向演替,而禾谷类作物轮作组合则可能引发看麦娘、野燕麦等禾草群落扩张。
- 化学防控:长期单一使用某类除草剂会形成“筛选效应”,敏感杂草被抑制,而耐药个体(如抗性稗草)则获得发展契机,逐渐成为田间优势种群。
- 源头控制:引种作物、农机具携带或肥料中混杂的杂草种子数量与种类,直接影响新种侵入速度。
- 耕作制度:
演替的阶段性特征:从先锋种到顶级群落的动态过程
-
早期快变期
- 触发条件:翻耕、火烧、开垦或使用灭生性除草剂等剧烈人为干扰后,生态系统被打回“初始状态”。
- 群落特征:先锋性、生命周期短、种子产量庞大且成熟快的一年生杂草(如马唐、狗尾草)依靠强大的种子库或扩散速率,在短期内占据主导地位。
-
竞争重组期
- 触发条件:随着干扰强度减弱或消退,资源竞争成为主导因素。
- 群落特征:具备更强资源竞争能力(如高效光合机制、庞大根系网络)或特殊适应策略(如多年生特性)的物种开始崭露头角,逐渐取代早期先锋群落,此时物种多样性可能达到相对高点。
-
趋稳期(顶级群落雏形)
- 触发条件:在低度扰动或长期稳定的环境中(如免耕农田后期、撂荒地、果园)。
- 群落特征:多年生杂草(如芦苇、茅草)、部分具有持久地下繁殖器官的多年生草或小灌木比重持续增加,群落结构趋向复杂与稳定,对环境扰动更具抵抗力,湿润温暖地区可能形成芒草或狗牙根群落,干旱地带则可能演替为骆驼刺类群落。
演替路径的多样性:初始状态与管理方式的双重影响
- 初始状态差异:种子库丰度与组成直接影响演替起点,富含耐湿杂草种子的土壤在水田开垦后可能迅速形成香附子群落,而耐旱种子库则可能引发马唐群落扩张。
- 后续管理差异:除草方式、强度及气候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地区产生不同演替序列,农田长期单一使用禾本科除草剂后,可能形成一年生阔叶杂草占优群落,或同时出现多种抗性杂草的复合体。
演替方向的可塑性与人类干预策略
- 可塑性:人类活动构成的强干预能够显著打断或重新塑造自然演变轨迹,长期免耕虽能保护土壤,但也会加速地表种子库富集与演替;连年使用同一种除草剂则可能为抗性杂草铺设“高速跑道”。
- 干预策略:
- 轮作与耕作优化:通过交替种植不同作物或调整耕作方式,打破单一杂草优势循环,水旱轮作可利用土壤水分变化抑制特定杂草。
- 化学防控精准化:避免长期单一使用除草剂,采用轮换用药或混用策略,延缓抗性杂草产生。
- 源头控制强化:严格检疫引种作物、清洁农机具及肥料,减少外来杂草侵入。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