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摘要教学创新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摘要教学面临创新需求,传统教学多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为此,需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如融合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引入数字化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摘要教学面临创新需求,传统教学多侧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为此,需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如融合跨学科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与互动性;强化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摘要撰写技巧,这些创新实践有助于提升文学摘要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新文科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摘要教学创新实践

新文科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强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文学摘要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理解、信息整合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任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内容滞后、方法单一、评价体系僵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文科对“问题导向”“技术赋能”“价值重塑”的要求,本文结合多所高校的创新实践,探讨文学摘要教学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改革路径。

新文科对文学摘要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与需求脱节**:部分高校仍沿用经典文本分析,忽视数字时代信息爆炸背景下学生对快速筛选、整合信息的需求,传统文学摘要教学侧重于文学作品的情节概括,而未涉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非虚构文本的摘要方法。

  1. 方法单一,互动性不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协作能力,某高校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为传统摘要课“缺乏讨论空间”,仅15%的学生能主动提出创新观点。
  2. 评价体系片面:过度依赖笔试成绩,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应用能力的考察,某高校文学摘要课程期末考试中,90%的题目为记忆性内容,仅10%涉及文本分析与创新表达。

(二)机遇:新文科的赋能方向

  1. 学科交叉融合:文学与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为摘要教学提供新工具,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可辅助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传播学理论可指导学生识别信息传播规律。
  2. 技术赋能教学:多媒体资源、在线协作平台、虚拟现实(VR)等技术可增强教学互动性,某高校利用VR技术还原《红楼梦》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摘要任务,提升沉浸感与参与度。
  3. 问题导向转型:新文科强调“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型”,要求摘要教学聚焦社会热点,针对“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论文摘要,培养其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

文学摘要教学的创新实践

重构:跨学科与时代性融合

  1. 更新教材内容

    • 引入非虚构文本:增加学术论文、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类型,训练学生处理多元信息的能力,某高校将《自然》《科学》期刊论文摘要纳入课程,要求学生分析科学研究的逻辑框架。
    • 融入技术元素:结合NLP技术,教授学生使用文本分析工具(如Python的NLTK库)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建模,学生通过分析100篇新闻摘要,总结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差异。
  2. 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

    • 分层设计课程:基础层聚焦语言规范与信息提取,进阶层强调批判性分析与跨学科应用,高阶层鼓励创新表达与学术写作,某高校将课程分为“文本精读”“信息整合”“学术表达”三阶段,逐步提升学生能力。
    • 模块化教学:按主题划分模块(如“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社会治理”),每个模块整合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源,在“文化传承”模块中,学生需比较《诗经》与当代网络文学的摘要方法,探讨文化传播的变迁。

(二)方法创新:互动式与技术驱动

  1. 引入案例教学法

    • 真实案例分析:选取社会热点事件(如“碳中和政策”“人工智能治理”)的相关文本,要求学生完成摘要并提出政策建议,某高校以“双碳目标”政策文件为案例,学生需提炼核心措施,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其可行性。
    • 跨学科案例对比:对比不同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表述方式,分析医学论文与新闻报道对“疫苗研发”的摘要差异,引导学生理解学科话语体系的差异。
  2.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

    • 数字化教学平台:利用MOOC、SPOC等在线资源,提供微课视频、互动练习、在线讨论等功能,某高校通过“雨课堂”发布摘要任务,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生成词频分析报告,辅助教师针对性指导。
    • 虚拟仿真实验:设计“信息筛选与整合”虚拟实验,模拟新闻编辑室场景,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内容并撰写摘要,某高校实验显示,参与虚拟实验的学生摘要准确率提升23%,效率提高40%。
  3. 实施项目式学习与合作学习

    • 小组项目:以“城市文化传承”为主题,学生分组调研本地非遗项目,撰写调研报告摘要并向政府提交政策建议,某高校学生团队针对“传统手工艺保护”提出的摘要方案被当地文旅局采纳,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跨学科合作: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设“数据新闻摘要”工作坊,学生需运用Python爬取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公众对某一事件的关注点,并撰写可视化摘要报告,某工作坊中,学生团队通过分析微博数据,总结出“00后”群体对“国潮文化”的认知偏差,相关成果发表于《青年研究》。

(三)评价改革:多元化与过程性并重

  1.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讨论、小组协作、实验操作等表现,占比40%,某高校通过“课堂表现积分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与分享观点。
    • 成果性评价:评估摘要作业、项目报告、创新作品等,占比50%,要求学生提交“跨学科摘要分析报告”,结合文学与社会学理论解读某一社会现象。
    • 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占比10%,某高校设计“摘要学习日志”,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突破。
  2. 引入第三方评价

    • 行业专家评审:邀请媒体编辑、政策研究员等校外专家参与学生成果评价,某高校与《人民日报》合作,学生摘要作品经专家点评后,优秀作品被刊发于报纸“青年说”栏目。
    • 校友反馈机制:定期收集毕业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评价,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某高校调查显示,85%的校友认为“跨学科摘要能力”对其职场发展帮助显著,促使学校增加相关课程比重。

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

  1. 课程模块化设计:将文学摘要课程纳入“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批判性思维与哲学智慧”两大模块,整合文学、历史、哲学资源,在“文化传承”模块中,学生需比较《论语》与《全球通史》的摘要方法,探讨文化传播的共性与差异。
  2. 技术赋能教学:引入第三方MOOC平台,遴选300余门网络通识课程,其中包含“数字人文与文本分析”“跨文化传播摘要”等前沿课程,数据显示,选修此类课程的学生摘要准确率提升18%,跨学科思维评分提高25%。
  3. 弹性学分制支持: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文学、计算机、管理学等课程,优化知识结构,某学生主修金融学,辅修文学,其撰写的“金融政策文本摘要分析”论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二)安徽工程大学的服装专业跨学科实践

  1. 课程体系重构: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开设“时尚文本分析与摘要”课程,整合文学、设计学、市场营销学知识,学生需分析时尚杂志报道、品牌宣传文案的摘要策略,并结合设计理论提出创新方案。
  2. 项目式学习:与本地服装企业合作,开展“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项目,学生需调研非遗技艺,撰写调研报告摘要并向企业提交设计建议,某学生团队针对“徽派刺绣”提出的摘要方案被企业采纳,相关产品销售额增长30%。
  3. 师资跨界培养:鼓励文学教师与设计教师联合授课,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某文学教师通过参与设计工作坊,掌握了服装史论与市场分析的结合方法,其授课满意度从82%提升至95%。

(三)某高职院校的实用型教学改革 针对性调整**:根据学生就业需求,增加实用文体摘要教学(如合同、会议纪要、产品说明),某班级学生毕业后进入外贸企业,其撰写的“国际订单摘要”因准确率高、逻辑清晰,获企业“最佳新人奖”。

  1. 多媒体资源应用:利用VR技术还原商务谈判场景,学生需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摘要任务,某实验显示,参与VR教学的学生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zhaiyao/3570.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