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中,动态修改是重要环节,需依据审稿意见调整表述,这要求作者精准理解审稿人意图,判断意见合理性,对于合理建议,如优化逻辑、补充关键信息、修正术语等,要认真吸纳,通过调整语句结构、替换词汇、完善内容等方式,使摘要更清晰准确、全面专业,保持摘要核心观点与创新点不变,确保修改后摘要质量提升,符合期刊要求,提高论文录用几率 。
审稿意见分类与应对原则缺失类**(如未明确研究问题、方法或结论)
- 原则:补充关键信息,避免“信息黑洞”。
- 示例:若审稿人指出“未说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可在摘要中增加一句:“本研究通过整合XX算法与YY模型,解决了传统方法在XX场景下的局限性。”
-
表述模糊类(如术语不统一、逻辑跳跃)
- 原则:用具体数据或对比强化说服力。
- 示例:将“效果显著”改为“在XX数据集上,准确率提升12.3%(p<0.01)”。
-
结构问题类(如重点不突出、段落失衡)
- 原则:遵循“问题-方法-结果-意义”四段式结构。
- 技巧:用转折词(如““基于此”)连接段落,增强连贯性。
动态修改的5大核心技巧
关键词精准化:从泛泛到聚焦
- 原表述:“本研究分析了XX现象的影响。”
- 修改后:“本研究通过XX模型量化了XX政策对XX行业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
- 技巧:嵌入学科核心术语(如“异质性”“量化分析”),提升学术辨识度。
数据支撑:用数字替代形容词
- 原表述:“实验结果表现良好。”
- 修改后:“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在XX指标上较基准模型提升23.6%,且计算复杂度降低41%。”
- 技巧:优先使用百分比、p值、效应量等量化指标,避免主观评价。
逻辑显性化:明确因果与对比
- 原表述:“该方法解决了XX问题。”
- 修改后:“针对XX问题中传统方法存在的XX缺陷,本研究提出XX框架,通过XX机制实现了XX效果。”
- 技巧:用“针对…存在…提出…实现…”句式,凸显问题导向与创新性。
学术语言升级:避免口语化
- 原表述:“我们试了很多方法,最后发现这个最好。”
- 修改后:“通过对比XX类方法在XX场景下的性能,本研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 技巧:替换“试了”“发现”“最好”等词汇为“对比验证”“显著优于”“最优解”。
意义深化:从技术到理论/实践价值
- 原表述:“本研究为XX领域提供了新方法。”
- 修改后:“本研究不仅拓展了XX理论的应用边界,还为XX政策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据,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技巧:结合学科前沿(如“拓展理论边界”)与社会需求(如“政策依据”),提升研究站位。
修改流程示例
审稿意见:“摘要未说明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且结论部分过于笼统。”
修改步骤:
- 补充背景:在开头增加一句:“在全球XX趋势下,XX领域面临XX挑战(引用权威报告数据)。”
- 细化结论:将“该方法有效”改为“该方法在XX条件下实现了XX目标,且在XX场景下具有鲁棒性,为XX领域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 检查逻辑:确保每句话均指向核心贡献(如方法创新、数据突破、理论推进)。
注意事项
- 保持篇幅:摘要通常不超过250词,修改时需“增删有度”,避免冗余。
- 术语统一:全文关键词(如“XX模型”“XX效应”)需保持一致。
- 时态规范:过去研究用过去时,当前研究用现在时,结论用现在完成时。
- 避免自夸:用“验证”“揭示”替代“首次提出”“重大突破”等主观表述。
通过系统化调整,摘要可实现从“信息传递”到“价值说服”的升级,显著提升论文通过率,修改后建议使用语法检查工具(如Grammarly)和术语库(如MeSH)进一步优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