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法,针对疾病防控议题展开关键词共现分析,该方法借助特定工具与统计手段,对大量公共卫生领域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挖掘与梳理,通过分析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模式等,揭示疾病防控研究中的热点、趋势以及各主题间的关联,此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研究动态,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助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
在公共卫生领域,疾病防控议题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是揭示研究热点、学科交叉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通过文献计量法中的共现分析技术,可系统梳理疾病防控领域的知识结构,为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及研究方向提供量化依据,以下从方法论、实践案例及技术工具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方法论框架:共现分析的核心逻辑
共现分析基于“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共同出现”的频次,构建学科主题间的关联网络,其核心假设包括:
- 关键词代表性:作者选择的关键词能反映研究核心内容;
- 共现关系意义:高频共现的关键词可能属于同一研究主题或存在逻辑关联;
- 群体认可度:若多数研究者承认关键词间的关系,则其学术价值显著。
分析步骤:
- 数据采集:从CNKI、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疾病防控相关文献,提取标题、关键词等元数据;
- 数据清洗:合并同义关键词(如“COVID-19”与“新冠肺炎”),剔除无意义词(如“研究”“分析”);
- 共现矩阵构建:统计每对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的共现频次,形成对称矩阵;
- 网络可视化:通过CiteSpace、VOSviewer等工具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节点大小代表词频,连线粗细表示共现强度;
- 聚类与主题识别:利用系统聚类或社区检测算法划分主题类团,结合战略坐标图分析主题成熟度。
实践案例:疾病防控领域的共现分析
案例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
以2020-2021年CNKI数据库中2119篇新冠肺炎防控文献为例,共现分析揭示以下主题:
- 高频关键词:疫情防控(频次821)、公共卫生应急(654)、健康管理(543)、医院感染(487);
- 主题类团:
- 类团1:医院感染控制:包含“消毒管理”“定点医院”“人员防护”等关键词,反映医疗机构在疫情中的核心作用;
- 类团2: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聚焦“应急管理能力”“国家治理”“社会协同”,揭示体系短板;
- 类团3:健康管理:强调“健康素养”“预防意识”“社区干预”,体现疫情下健康管理的转型需求。
案例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
对2012-2022年3241篇文献的共现分析显示:
- 研究热点迁移:2012-2015年以“新农合”“全民医保”为主,2015年后转向“医联体”“慢病管理”“疫情防控”;
- 机构合作网络: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机构形成核心集群,地域上武汉、重庆、上海的研究机构联系紧密;
- 作者合作模式:冯占春、刘立远等学者通过高频共现关键词(如“均等化”“绩效考核”)推动理论发展。
技术工具与优化策略
主流分析工具
- CiteSpace:支持关键词共现、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突现词检测,适用于动态趋势分析;
- VOSviewer:擅长可视化共现网络,通过模块化算法划分主题社区;
- BICOMB: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工具,可提取高频关键词并生成相异矩阵,适配SPSS聚类分析。
数据清洗与标准化
- 机构名称统一:将“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高专”合并为“重庆医科大学系统”;
- 关键词规范化:合并“大数据”“AI”为“人工智能技术”,避免碎片化;
- 时间切片:按疫情阶段(如2020年初爆发期、2021年常态化防控期)划分数据集,对比主题演变。
结果解读与学术贡献
- 热点识别:通过中心性指标(如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定位核心关键词;
- 趋势预测:结合突现词检测(Burst Detection)预判未来研究方向(如2022年后“疫苗接种”“国际合作”成为新热点);
- 政策启示: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视化报告,为疾控部门提供资源分配依据(如高风险区域识别、干预措施优化)。
挑战与未来方向
- 数据质量:跨数据库合并时需解决格式差异,避免重复计数;
- 语义解析:传统共现分析依赖关键词匹配,未来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提取深层语义关联;
- 动态监测:构建实时共现分析平台,跟踪疾病防控研究的即时热点(如猴痘疫情、耐药菌研究)。
关键词共现分析为疾病防控研究提供了“数据驱动”的洞察框架,通过量化关键词间的关联强度,研究者可揭示学科交叉点、理论空白区及政策需求点,随着大数据与AI技术的融合,共现分析将向实时化、语义化、预测化方向发展,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