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贸易与规则治理
《数字服务税(DST)对跨国科技企业全球投资布局的影响——基于欧盟与美国企业的对比分析》
聚焦数字税政策如何改变企业区域投资策略,结合案例与实证数据。
《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对发展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的抑制效应——以东盟国家为例》
分析数据本地化政策对东南亚数字贸易的具体影响机制。
《人工智能算法在跨境电商定价策略中的应用与贸易摩擦风险——以中国对美出口为例》
结合技术细节与贸易政策,探讨算法歧视引发的反倾销风险。
二、全球价值链与区域分工
《全球芯片短缺危机下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的区域化重构——东亚vs.北美模式比较》
从供应链韧性视角分析区域化分工的驱动因素与效率损失。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技术标准输出还是生产外包?》
区分技术驱动与成本驱动的价值链升级路径。
《RCEP原产地规则对区域中间品贸易的“累积效应”测算——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通过具体行业数据量化协定规则的经济效应。
三、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美国“芯片法案”对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的分割效应——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
量化政策如何改变贸易伙伴关系与网络集中度。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发展中国家钢铁出口的成本传导路径——以印度、越南为例》
结合企业调研数据,分析政策从欧盟到出口国的成本传递链条。
《贸易救济调查中的“替代国方法”滥用:中国光伏产业应对策略的演化与效果评估》
聚焦单一行业,总结反倾销应对经验。
四、贸易与环境、社会治理
《欧盟碳关税(CBAM)与中国出口企业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基于浙江制造业的微观调查》
结合企业访谈与财务数据,分析政策对技术升级的推动作用。
《全球塑料贸易限制协定对发展中国家塑料回收产业的影响——以东南亚国家为例》
评估环境规制如何催生新兴产业机遇。
《劳工标准条款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扩散效应——CPTPP与非洲自贸区(AfCFTA)的对比》
分析规则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传导路径。
五、新兴市场与区域合作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潜力测算:基于贸易互补性与制度距离的双重分析》
结合引力模型与制度理论,评估合作可行性。
《中东国家“2030愿景”下的非石油产品出口多元化: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的促进作用》
聚焦单一区域与特定产品类别,分析协定效果。
《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对区域内农产品贸易的成本削减效应——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门槛模型》
结合基础设施数据,量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的贡献。
六、贸易与金融、技术交叉领域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贸易计价结算功能:基于中国与东盟大宗商品贸易的实证》
分析货币选择背后的贸易规模、汇率稳定性等因素。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对中俄贸易结算效率的影响——基于事件研究法》
结合政策试点时间节点,评估短期经济效应。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拉美农产品溯源贸易中的应用:降低信任成本还是增加技术壁垒?》
从技术采纳视角分析贸易便利化与成本平衡。
七、疫情与危机冲击下的贸易
《全球疫情冲击下医疗物资贸易的“安全化”趋势:欧盟战略物资储备制度的影响》
分析公共卫生危机如何改变贸易政策目标。
《集装箱航运价格波动对东南亚国家电子产品出口的传导机制——以2021-2022年供应链危机为例》
结合航运指数与出口数据,量化外部冲击的影响。
选题建议原则
聚焦具体问题:避免“影响”“作用”等宽泛表述,明确因果关系(如“X政策对Y行业的Z效应”)。
结合数据可得性:优先选择有公开统计数据(如UN Comtrade、World Bank)或可调研的行业/地区。
突出时效性:关注近3-5年的热点政策或事件(如CBAM、芯片法案、RCEP生效)。
方法可操作性:根据数据类型选择合适方法(如引力模型、双重差分法、案例研究)。
可根据个人研究兴趣进一步细化,例如将“数字贸易”与“中小企业”结合,或分析“特定协定”对“单一省份”外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