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选题聚焦深部资源开采中的地压控制技术创新,深部资源开采面临复杂地质条件,地压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开采安全与效率,传统地压控制技术难以满足深部开采需求,因此创新势在必行,该选题旨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地压监测精准度,优化支护设计,有效控制地压活动,保障深部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对推动矿业工程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深部开采的必然性
- 全球浅部资源枯竭,深部开采(>800m)成为必然趋势,但伴随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等复杂地质条件。
- 地压灾害(岩爆、片帮、冒顶等)频发,威胁人员安全与生产效率。
-
现有技术局限性
- 传统支护技术(锚杆、锚索)在深部高应力环境下易失效。
- 监测手段依赖点式传感器,难以实现全空间动态预警。
- 数值模拟模型对深部岩体非线性行为(如流变、损伤)模拟不足。
-
技术创新需求
- 开发适应深部环境的动态地压控制技术体系。
- 结合智能监测、新材料与数值模拟,实现"监测-预警-控制"一体化。
核心研究方向与创新点
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地压演化机制
- 研究重点:
- 深部岩体非线性力学行为(如脆-延性转化、流变特性)。
- 高地应力-温度-渗流耦合作用下地压演化规律。
- 创新点:
- 建立考虑多场耦合的深部岩体本构模型。
- 通过室内真三轴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验证模型适用性。
智能监测与动态预警技术
- 研究重点:
- 分布式光纤传感(DFOS)、微震监测(MS)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融合。
- 基于大数据与AI的地压灾害实时预警系统。
- 创新点:
- 开发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高预警准确率(目标>90%)。
- 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智能监测平台,实现实时数据传输与决策支持。
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优化
- 研究重点:
- 高强度、高韧性支护材料(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自修复混凝土)。
- 动态可调支护结构(如液压让压锚杆、智能记忆合金支护)。
- 创新点:
- 提出"刚柔耦合"支护理念,适应深部岩体大变形。
- 通过数值模拟优化支护参数,降低支护成本20%以上。
深部开采工艺创新
- 研究重点:
- 分段充填采矿法与空场法结合的混合开采技术。
- 深部巷道掘进与支护一体化工艺。
- 创新点:
- 开发低扰动、高效率的深部开采设备(如TBM掘进机适配深部环境)。
- 通过工艺优化减少地压暴露时间,降低灾害风险。
数值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
- 研究重点:
- 基于离散元法(DEM)与有限元法(FEM)的深部开采多尺度模拟。
- VR/AR技术在地压灾害演练与培训中的应用。
- 创新点:
- 建立"数字孪生"矿山模型,实现地压灾害的虚拟推演。
- 开发交互式培训系统,提升矿工应急处置能力。
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
基础研究阶段
- 开展深部岩体力学试验,建立本构模型。
- 收集典型深部矿山地压灾害案例,分析成因机制。
-
技术开发阶段
- 研发智能监测设备与预警算法。
- 试验新型支护材料与结构,优化工艺参数。
-
工程应用阶段
- 在金川镍矿、红透山铜矿等深部矿山开展工业试验。
- 对比传统技术,验证创新技术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
标准化与推广阶段
- 制定深部地压控制技术规范与标准。
- 推动技术成果在国内外深部矿山的规模化应用。
预期成果与影响
-
理论成果:
- 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10-15篇,申请专利5-8项。
- 出版专著《深部资源开采地压控制技术》。
-
技术成果:
- 形成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新型支护材料与工艺包。
- 降低深部矿山地压灾害发生率30%以上。
-
社会效益:
- 提升我国深部资源开采技术水平,保障国家资源安全。
- 减少人员伤亡,推动矿业行业可持续发展。
研究难点与解决方案
- 难点1:深部岩体非线性行为模拟精度不足。
方案:结合CT扫描与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获取岩体细观结构信息。 - 难点2:智能监测系统抗干扰能力弱。
方案:采用光纤光栅传感与无线传输技术,提升数据稳定性。 - 难点3:新型支护材料成本较高。
方案:通过材料复合与工艺优化,降低单位成本15%-20%。
参考文献方向
- 深部岩体力学特性研究(如Hoek-Brown准则修正)。
- 智能监测技术在矿业中的应用(如微震定位算法)。
- 新型支护材料研发(如纳米改性混凝土)。
- 数值模拟与多场耦合模型(如FLAC3D、COMSOL)。
- 国内外深部开采案例分析(如南非金矿、加拿大Sudbury矿)。
选题特色:
- 聚焦深部开采"卡脖子"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 融合智能技术、新材料与工艺创新,体现跨学科交叉。
- 强调工程应用价值,符合国家"深地资源开发"战略需求。
可根据具体矿山条件(如金属矿/煤矿、岩性、开采深度)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