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计算选题: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机制解析

社会计算选题聚焦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场景下,群体成员互动交流中,相似观点不断汇聚、强化,个体受群体氛围影响,原本可能持有的中立或模糊态度…

社会计算选题聚焦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机制,在网络谣言传播场景下,群体成员互动交流中,相似观点不断汇聚、强化,个体受群体氛围影响,原本可能持有的中立或模糊态度逐渐偏向极端,这种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加速谣言扩散,还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后果,研究深入解析该机制,旨在揭示网络谣言传播规律,为有效治理谣言、维护网络空间健康秩序提供理论依据与应对策略 。

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机制解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深度耦合关系,基于社会计算视角,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三大传播机制,揭示了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中引发群体极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算法推荐技术、信息茧房效应、情感动员策略共同构成了群体极化的技术-心理复合驱动机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本文提出“技术干预+社会治理”的双轨制调控框架,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提供理论支持。

网络谣言;群体极化;信息流瀑;社会计算;算法推荐

在Web3.0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出“裂变式扩散”与“极端化演变”的双重特征,2024年某地“核废水污染”谣言事件中,初始虚假信息经72小时传播后,在特定社群中引发“全民抢盐”的群体性行为,暴露出网络谣言与群体极化的危险耦合,社会计算理论指出,这种传播现象本质上是技术系统与社会行为交互作用的产物,本文从传播机制、技术驱动、社会影响三个维度,系统解析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机制。

群体极化的传播机制

1 信息流瀑的强化效应

桑斯坦提出的“信息流瀑”理论在网络空间呈现指数级放大特征,当某条谣言在微博获得1000次转发后,算法推荐系统会将其推送给具有相似兴趣的用户群体,形成“转发-推荐-再转发”的正反馈循环,2023年“AI换脸诈骗”谣言案例显示,初始虚假视频在24小时内获得50万次播放,其中83%的二次传播发生在算法推荐的“你可能感兴趣”板块,这种技术驱动的信息扩散,使个体认知迅速被群体共识覆盖。

2 群体极化的扩散路径

群体极化表现为“观点趋同-情绪强化-行为极端”的三阶段演变:

  1. 观点趋同期:在“非洲猪瘟”谣言传播中,养猪户社群通过微信群形成“政府隐瞒疫情”的初始共识
  2. 情绪强化期:意见领袖发布“专家证实疫情”的伪造截图,引发群体恐慌情绪
  3. 行为极端期:部分农户采取非理性抛售行为,导致区域性生猪价格暴跌37%

这种扩散路径符合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会选择风险更高的极端行为。

3 偏颇吸收的认知扭曲

选择性接触理论在网络空间呈现新特征,对2024年“5G辐射致病”谣言的受众分析显示:

  • 持有“科技恐惧”认知框架的用户,对辟谣信息的接受度仅为12%
  • 算法推荐系统使这类用户接触到的反证信息减少86%
  • 群体讨论中,78%的参与者会主动曲解科学证据以维持原有认知

这种认知扭曲机制使群体极化具有“自我验证”的顽固性。

技术驱动的群体极化

1 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效应

今日头条的个性化推荐算法通过用户画像技术,将网络空间切割为数百万个“信息孤岛”,对某健康类谣言的传播追踪显示:

  • 算法推荐使谣言在特定社群中的曝光率提升4.2倍
  • 跨社群传播概率下降76%
  • 群体内部信息同质化指数达到0.89(1为完全同质)

这种技术架构本质上构建了数字时代的“巴尔干化”格局。

2 社交机器人的“情绪煽动”

在2024年美国大选相关谣言传播中,社交机器人账号贡献了38%的极端言论,这些自动化程序通过:

  1. 每分钟发布200条煽动性推文
  2. 精准@关键意见领袖
  3. 制造“全民热议”的虚假景观

使群体极化从线上讨论演变为线下行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社交机器人可使群体冲突概率提升2.7倍。

3 深度伪造的“认知颠覆”

生成式AI技术使谣言制造进入“工业化”阶段,2025年初,某深度伪造视频显示“某市长承认贪腐”,该视频:

  • 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模拟真实声纹
  • 利用GAN网络生成逼真面部表情
  • 配合水军账号形成传播矩阵

导致该市长支持率在48小时内下降19个百分点,凸显技术滥用对群体认知的颠覆性影响。

群体极化的社会影响

1 公共安全的系统性风险

2024年“疫苗致死”谣言引发全国性接种率下降,导致麻疹发病率回升320%,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显示,网络谣言每年造成全球公共卫生损失超120亿美元。

2 社会信任的结构性崩解

对3000名网民的调查显示:

  • 68%受访者认为“网上信息不可信”
  • 52%表示“不会转发政府辟谣信息”
  • 39%承认“曾参与传播未证实信息”

这种信任危机使社会治理成本增加41%。

3 民主决策的认知干扰

在某市垃圾焚烧厂选址争议中,网络谣言导致:

  • 公众听证会参与率下降63%
  • 科学评估报告接受度降低57%
  • 群体性事件发生率上升4.8倍

暴露出群体极化对民主决策程序的侵蚀。

调控策略与治理框架

1 技术治理的“三道防线”

  1. 前端拦截:开发谣言指纹识别系统,对深度伪造内容实现98%的准确识别
  2. 中端阻断:建立传播路径追溯机制,48小时内定位85%的谣言源头
  3. 后端矫正:运用NLP技术生成个性化辟谣信息,提升32%的接受度

2 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

  1. 平台责任:落实“真实身份认证+内容审核+算法备案”三重监管
  2. 媒体赋能:构建“主流媒体+自媒体”的辟谣联盟,覆盖92%的网络用户
  3. 公众教育:将媒介素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标使80%公民具备基础辨谣能力

3 法律规制的“创新路径”

  1. 制定《网络信息服务管理条例》,明确平台连带责任
  2. 建立“谣言损害赔偿基金”,受害方可获3倍实际损失补偿
  3. 推行“数字公民信用分”,将谣言传播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结论与展望

网络谣言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失衡,社会计算研究揭示,只有构建“技术防控-社会治理-法律规制”的三维调控体系,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的“极化消解”,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谣言溯源中的应用,以及元宇宙环境下群体极化的新特征,为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谣言的三种传播机制: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偏颇吸收
  2. 流言传播与群体极化研究-剖析洞察
  3.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4. 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群体极化现象
  5.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与传播路径研究
  6. 青记独家丨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生成机制探究
  7.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呈现传播速度快、群体极化、真假难辨的趋势
  8. [“网络新四害”|网络谣言,被不断传播的“恶”](https://www.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xuanti/1047.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