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探讨
一、核心结论:效率总体偏低且区域分化显著
我国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突出。以基本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领域为例:
区域效率对比:山东省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数分别高于青海省75.06%、四川省75.54%;北京市公共就业领域效率指数较辽宁省高81.29%。
效率波动特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年度间波动性较大,反映体制受外部因素冲击明显,例如经济周期、政策调整等对支出稳定性的影响。
二、效率制约因素的多维透视
财政体制缺陷
财权与事权错配: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大量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但税收返还机制仍按来源地规则分配,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自给能力不足。例如,部分省份要求地方配套专项拨款资金,加剧了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负担。
转移支付结构失衡: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仅11.3%,难以有效校正地区间财力差距,而专项转移支付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的做法,进一步扭曲了支出行为。
资源配置低效
支出结构偏差: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过度投资基础设施等“硬性公共产品”,忽视教育、医疗等“软性公共产品”投入。例如,某省高速公路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不足。
资源浪费现象:部分项目存在重复建设、设备闲置等问题,如某些地区文化体育设施利用率低下,导致财政资金沉淀。
管理机制滞后
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部分地区通过调整预算科目、挪用专项资金等方式灵活使用财政资源,削弱了支出规范性。
绩效评价缺失:缺乏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导致“重投入、轻产出”现象普遍。例如,某地民生保障项目虽投入大量资金,但因未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养老金冒领、医疗资金挪用等问题频发。
三、效率提升路径的实践探索
优化财政体制
匹配财权与事权:通过税收返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自给能力。例如,某省将部分公共服务支出责任下放至县级政府,同时加大省级财政补助力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配套要求,建立基于人口、人均收入等因素的转移支付公式。
强化资源整合
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行政支出,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例如,某地通过削减公务接待费用,将节省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建设。
推动区域协同:建立跨地区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如医疗联合体、教育联盟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管理机制
实施绩效管理:构建“目标-执行-评价-反馈”全流程绩效管理体系,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例如,某省对高速公路项目采用分期拨款方式,根据前期绩效完成情况决定后续资金拨付额度。
引入社会监督:通过公开财政支出信息、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增强支出透明度。例如,某地建立民生保障项目公众评价平台,将评价结果作为部门考核依据。
发展地区经济
培育税源基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产业发展等方式,扩大地方税收基数,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例如,某省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开展文化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参与意识和利用能力,间接提升支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