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颠覆性观点:作者并非文本意义的唯一源泉,其传统权威地位应被瓦解,他通过语言学分析指出,写作是语言能指的自由游戏,作者仅是“空的主语”,巴特批判将作品意义固定于作者生平的倾向,主张文本是多元写作交织的开放空间,此理论打破“作者-作品”父权关系,确立读者自由阐释权,为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奠定基础。
论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文学话语权的解构与重构
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之死”理论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本文深入剖析该理论的内涵,探讨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分析其对传统作者中心论的解构作用,以及在文学创作、批评和研究领域所带来的重构意义,也反思该理论存在的局限性,旨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作者之死”理论对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文学话语权;解构;重构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被视为作品的创造者和意义的最终赋予者,20世纪中叶,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之死”这一惊世骇俗的理论,打破了传统文学观念中作者的主导地位,引发了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作者之死”并非是对作者这一现实存在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作者中心论的批判与解构,它重新定义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背景与思想渊源
1 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动荡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受到挑战,在文学领域,现代主义文学逐渐走向衰落,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反对单一的中心和权威,这种时代氛围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土壤。
2 思想渊源
“作者之死”理论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结构主义语言学为该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持,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系统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符号的差异和组合中产生的,而不是由说话者决定的,这为巴特解构作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对巴特产生了影响,尼采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创造力和意志的力量;弗洛伊德则揭示了人类潜意识的存在和作用,打破了理性主义的束缚,这些思想促使巴特思考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真实地位和作用。
“作者之死”理论的内涵
1 对传统作者中心论的批判
传统文学观念认为,作者是作品的创造者,拥有对作品的绝对权威,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则是被动地接受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巴特则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完全自主的主体,而是受到语言、文化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只是文本的“抄写员”,其作用是将已有的语言和文化元素进行组合和排列,而不是创造全新的意义。
2 文本的开放性与读者的参与
巴特提出“作者已死”后,强调文本的开放性,文本不再是作者意图的简单载体,而是一个充满意义潜力的空间,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意义的构建,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会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文本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它随着读者的参与而不断生成和变化。
3 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的区分
巴特将文本分为可写文本和可读文本,可读文本是传统的、封闭的文本,其意义相对固定,读者只需要被动地接受作者所赋予的意义,而可写文本则是开放的、多元的文本,它鼓励读者积极参与意义的构建,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改写、重组和创造,巴特认为,现代文学应该朝着可写文本的方向发展,打破作者的中心地位,让读者成为意义的创造者。
“作者之死”理论对文学话语权的解构
1 解构作者作为意义源泉的地位
在传统文学观念中,作者被视为意义的最终源泉,作品的意义完全由作者决定。“作者之死”理论解构了这种观念,巴特认为,意义并不是由作者单独创造的,而是产生于语言系统内部,语言本身具有自主性和生命力,它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作者只是语言的使用者,其创作过程受到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作者不能成为意义的绝对源泉,意义是在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的。
2 解构作者作为创作主体的权威性
传统观点认为,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拥有对作品的绝对控制权,但巴特指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作者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已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典,其作品也是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和改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会受到出版商、评论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作者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决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其作为创作主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3 解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从关系
在传统文学模式中,读者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作者所赋予的意义,而“作者之死”理论打破了这种主从关系,巴特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和创造,读者不再是作者的附庸,而是与作者平等的意义创造者,这种主从关系的解构使得文学话语权从作者手中转移到了读者手中,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之死”理论对文学话语权的重构
1 促进文学创作的多元化
“作者之死”理论鼓励作家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作家不再局限于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而是可以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该理论也为新兴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空间,使得文学创作不再被少数权威作家所垄断,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2 推动文学批评的转型
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以作者为中心,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意图和文学风格等方面,而“作者之死”理论促使文学批评从作者转向文本和读者,文学批评不再仅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而是更加注重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读者反应的分析,这种转型使得文学批评更加客观、多元,能够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3 增强读者的主体地位
“作者之死”理论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使得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增强,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意义构建者,他们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等方式,参与到文学的发展中来,这种主体地位的增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创作热情,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交流。
“作者之死”理论的局限性
1 忽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作者之死”理论解构了作者的中心地位,但完全否定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失偏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通过选择语言、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等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也会对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不能完全被忽视。
2 导致意义的相对主义
“作者之死”理论强调文本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意义的相对主义,如果文本的意义完全由读者决定,那么不同的读者可能会对同一文本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解释,这种情况下,很难确定文本的真正意义,也会给文学的交流和评价带来困难。
3 难以应用于所有文学类型
“作者之死”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学类型,如古典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其适用性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文学类型往往更注重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意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更容易接受作者所赋予的意义,在应用“作者之死”理论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和差异。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是文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它对传统作者中心论进行了深刻的解构,重新定义了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该理论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推动了文学批评的转型、增强了读者的主体地位,对文学话语权的重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该理论存在的局限性,不能盲目地崇拜和套用,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中,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者之死”理论,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和作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负面影响,推动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