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碰撞安全研究中,假人损伤指标至关重要,它通过模拟人体在碰撞中的受力与运动情况,量化假人各部位所受伤害程度,为评估汽车安全性能提供关键依据,常见指标涵盖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及腿部等部位,如头部损伤指标(HIC)反映头部受冲击的严重程度,胸部压缩量体现胸部受伤风险,借助这些指标,工程师能精准分析碰撞危害,优化汽车安全设计,提升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
汽车碰撞安全假人损伤指标体系解析
头部损伤指标
-
头部伤害指数(HIC)
- 定义:国际通用指标,量化头部碰撞耐受能力,基于加速度与冲击持续时间的综合作用。
- 计算方式:
[ HIC = \left( \frac{1}{t_2 - t1} \int{t_1}^{t_2} a(t) \, dt \right)^{2.5} (t_2 - t_1) ]
(a(t))为头部质心合成加速度(单位:g),(t_2 - t_1 \leq 36 \, \text{ms})。 - 法规限值:
- HIC36(36ms时间窗口)≤ 1000,对应头骨骨折风险;
- HIC15(15ms时间窗口)≤ 700,用于更严苛场景评估。
- 生物力学基础:基于Wayne State耐受曲线,80g为3ms以上加速度的耐受阈值。
-
头部3ms合成加速度(a3ms)
- 定义:头部质心在任意3ms窗口内的峰值加速度。
- 法规限值:通常要求≤ 80g,直接关联脑震荡风险。
胸部损伤指标
-
胸部压缩量(Ccomp)
- 定义:胸骨相对于脊椎的最大变形量。
- 法规限值:
- 正面碰撞:≤ 42mm(RDC指标);
- 侧面碰撞:结合黏性指数(VC)综合评估。
-
黏性指数(VC)
- 定义:反映胸部变形速度与相对变形量的乘积,公式为:
[ VC = \frac{dD(t)}{dt} \cdot \frac{D(t)}{D_0} ]
(D(t))为瞬时变形量,(D_0)为胸部初始厚度。 - 法规限值:≤ 1.0 m/s,用于评估高速碰撞下的内脏损伤风险。
- 定义:反映胸部变形速度与相对变形量的乘积,公式为:
-
胸部创伤指数(TTI)
- 定义:综合肋骨与脊椎加速度的伤害指标,公式为:
[ TTI = 0.5 \times (RIBY + T12Y) ]
RIBY为第4、8根肋骨加速度峰值,T12Y为第12节脊椎加速度峰值。 - 应用场景:侧面碰撞中评估胸部侧向受力伤害。
- 定义:综合肋骨与脊椎加速度的伤害指标,公式为:
颈部损伤指标
- 颈部伤害准则(NIC)
- 定义:综合颈部剪切力与张力的伤害指标,用于评估拉伸-弯曲或压缩-伸展损伤。
- 法规限值:需满足低性能指标(如压缩弯矩≤ 特定值),避免颈椎过度变形。
腹部与骨盆损伤指标
-
腹部力峰值(APF)
- 定义:上、中、下腹部力的合力最大值。
- 法规限值:侧面碰撞中≤ 2.5 kN,防止内脏器官挤压损伤。
-
骨盆力峰值(PSPF)
- 定义:髋关节与髂骨合成力的最大值。
- 法规限值:侧面碰撞中≤ 6 kN,避免骨盆骨折风险。
下肢损伤指标
-
股骨轴向力(FFC)
- 定义:股骨承受的轴向载荷,用于评估大腿骨折风险。
- 法规限值:通常要求≤ 10 kN。
-
胫骨指数(TCFC/TI)
- 定义:胫骨承受的轴向力与弯曲力矩综合指标。
- 法规限值:需满足特定阈值,防止小腿骨折。
法规与测试标准对比
指标 | 正面碰撞限值 | 侧面碰撞限值 | 测试标准 |
---|---|---|---|
头部HIC36 | ≤ 1000 | C-NCAP、Euro NCAP | |
头部HIC15 | ≤ 700(部分场景) | 2021版C-NCAP侧面柱碰 | |
胸部压缩量 | ≤ 42mm | ≤ 42mm(结合VC) | 全球技术法规(GTR) |
胸部黏性指数 | ≤ 1.0 m/s | Euro NCAP | |
腹部力峰值 | ≤ 2.5 kN | 中国侧面碰撞法规 | |
骨盆力峰值 | ≤ 6 kN | 中国侧面碰撞法规 |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假人生物仿真度提升
- THOR假人逐步替代Hybrid III型,增加颈部、肩部等部位传感器,更精准模拟真实伤害。
- 儿童假人细分年龄组(如6岁、10岁),覆盖更广泛人群。
-
约束系统优化
- 安全带预紧与限力装置匹配,减少胸部压缩量同时控制头部加速度。
- 安全气囊分级起爆技术,适应不同碰撞强度。
-
新能源车型适配
- 电池包侵入量评估,避免高压部件对乘员的二次伤害。
- 电动车低重心特性对碰撞波形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