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研究中,人文社会论文聚焦于不确定性研究,不确定性贯穿风险管理各环节,对决策、效果等影响重大,人文社会视角下,不确定性不仅源于客观环境复杂多变,还与人的认知、行为、价值观等紧密相关,研究深入剖析不确定性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旨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撑,助力制定更科学合理的策略,以有效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不确定性研究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乌卡”(VUCA)时代,不确定性已成为社会风险的核心特征,本文从人文社会视角出发,结合风险管理的理论演进与实践挑战,探讨不确定性研究的范式转型、认知偏差及治理路径,通过分析“黑天鹅”事件、社会风险研究范式反变、项目风险管理局限性等案例,揭示不确定性对人类认知、社会结构及治理体系的深层影响,并提出基于适应性文化、技术赋能与动态治理的应对策略。
不确定性;风险管理;人文社会;黑天鹅事件;范式反变
21世纪以来,全球性疫情、气候变化、技术革命等事件加速了“乌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社会的形成,传统风险管理以“风险=可能性×影响”的量化模型为核心,试图通过概率统计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现实中的“黑天鹅”事件(如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频繁暴露其局限性:人类思维存在证实谬误、叙述谬误和忽视沉默证据的认知缺陷,导致对极端事件的低估,在此背景下,风险管理研究需从人文社会视角重新审视不确定性的本质,探索超越“确定性追求”的治理范式。
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演进
从“风险”到“不确定性”:范式反变的逻辑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标志着风险管理从“可计算风险”向“不可知不确定性”的范式转型,传统风险研究基于大数定律和概率模型,假设风险具有可预测性;而“乌卡”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则呈现非线性、流动化和跨界传播的特征,全球化背景下,局部风险(如某国金融波动)可能通过供应链、信息网络迅速演化为系统性危机,其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难以通过历史数据预测。
社会风险研究范式反变的核心在于:从“控制风险”转向“适应不确定性”,文军指出,传统风险分析试图通过“已知-未知”框架掌控社会结构,但“乌卡”社会的风险具有“未知-未知”特性,需构建动态认知体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治理模式从“减排目标管理”转向“弹性基础设施设计”,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不可预测性。
认知偏差:人类思维的“不确定性盲区”
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黑天鹅”理论揭示了人类对不确定性的认知局限:
- 证实谬误:倾向于用已有知识解释新现象,忽视反例,金融危机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房地产市场“大而不倒”,却未预见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
- 叙述谬误:事后重构事件逻辑,掩盖不确定性,如将疫情爆发归因于“野生动物交易”,而忽视全球卫生体系脆弱性等深层因素。
- 忽视沉默证据:过度关注成功案例,忽视失败教训,核能安全研究常引用“无重大事故”数据,却未充分分析潜在灾难的不可逆性。
工程风险研究中的专家调查法亦受此影响,传统问卷设计可能暗示性引导专家判断,导致主观概率偏差,改进方法需采用认知模式思维,通过非结构化问题设计(如“描述基坑事故的最可能路径”)减少思维定式。
不确定性实践中的治理挑战
项目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传统项目风险管理以“风险识别-评估-应对”为流程,但存在两大缺陷:
- 对象局限性:聚焦已发生风险,忽视未发生但潜在影响更大的不确定性,建筑项目常关注施工安全,却未充分评估政策变动(如环保标准升级)导致的成本超支。
- 思想局限性:将风险管理等同于“损失控制”,忽视机遇捕捉,柔性财务管理理论提出,企业需通过动态资源分配(如预留应急资金、多元化投资)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竞争优势,疫情期间,部分企业通过快速转型线上业务实现逆势增长。
社会治理结构的脆弱性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现代社会的“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如技术失控、生态灾难)远超自然风险,其根源在于治理结构的脆弱性:
- 制度滞后性:社会治理规则常滞后于风险演变,数据隐私保护法规未能跟上数字技术发展,导致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
- 集体行动困境:复杂系统削弱了协同应对能力,气候变化治理中,各国因利益分歧难以达成有效协议,导致减排目标落空。
- 非线性传播:局部风险可能通过社会网络指数级扩散,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可在24小时内引发全球性社会动荡。
应对不确定性的治理路径
构建适应性文化
组织需培养“反脆弱”能力,即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 决策模式转型:采用“情景规划”替代单一预测,通过模拟多种未来场景制定弹性策略。
- 创新激励机制:鼓励试错文化,如谷歌的“20%时间制”允许员工用1/5工作时间探索新项目,降低对确定性路径的依赖。
- 利益相关者协同:通过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动态整合多方需求,城市洪涝治理需协调水利部门、社区居民和保险机构的行动。
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
现代技术为不确定性管理提供新工具: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网络等算法量化不确定性,银行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信贷风险,比传统评分卡更精准。
- 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账本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沃尔玛用区块链追踪食品来源,将污染事件响应时间从7天缩短至2秒。
-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物理系统的虚拟镜像,提前模拟风险场景,新加坡用数字孪生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导致的不确定性。
动态治理与弹性设计
治理体系需从“静态规则”转向“动态适应”:
- 政策试验机制:通过“试点-评估-推广”模式降低政策不确定性,中国自贸区采用“负面清单”管理,允许市场主体在未知领域探索。
- 基础设施弹性:设计可适应多种风险的“通用型”设施,荷兰的“室内存水”系统可在洪水时临时储存雨水,避免传统堤坝的“刚性失效”。
- 全球风险治理:建立跨国协作机制,如世界卫生组织的“疫情预警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缩短不确定性响应周期。
不确定性是“乌卡”社会的本质特征,其研究需突破传统风险管理的量化框架,融入人文社会的认知洞察与治理智慧,从认知层面看,需正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通过反思维训练和工具创新减少偏差;从实践层面看,需构建适应性文化、技术赋能与动态治理体系,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创新动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 不确定性量化与叙事研究的结合:如何用故事化方法传递复杂风险信息?
- 跨文化治理比较:不同社会制度如何应对同类不确定性?
- 伦理维度:技术赋能是否可能加剧新的不确定性(如算法歧视)?
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需以人文社会为根基,构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舞”的治理哲学。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