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领域中,人文社会视角下的韧性社区构建是重要议题,韧性社区强调在面对灾害、危机等冲击时,社区能凭借自身资源、能力及社会网络,迅速恢复并维持正常运转,相关论文聚焦于如何通过人文社会手段,如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参与度、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等,来提升社区韧性,旨在构建更具适应力、恢复力的社区,以有效应对各类危机挑战,保障居民安全与福祉。
危机管理视域下韧性社区构建的人文社会路径研究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社区作为危机应对的前沿阵地,其韧性构建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命题,本文基于人文社会视角,结合浙江大学团队对6省18市的实地调查数据,揭示当前社区在危机应对中存在的服务意识薄弱、资源整合低效、居民互助缺失等结构性矛盾,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数字赋能”的三维框架,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力、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完善法治保障体系等创新路径,为提升社区危机响应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危机管理;韧性社区;人文社会;基层治理;五治融合
问题提出:风险社会下的社区治理困境
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呈现“高强度、跨域性、复合型”趋势,社区作为危机传导的终端节点,其应对能力直接决定城市韧性水平,当前社区治理存在三大矛盾:
- 治理主体碎片化:基层党组织、居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主体权责模糊,导致危机响应中“都管都不管”的真空地带,某老旧小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因物业与社区权责不清,出现物资配送延误问题。
- 资源整合低效化:社区资源分散于政府、企业、居民手中,缺乏有效整合机制,调查显示,仅32%的社区建立常态化资源对接平台,导致应急物资调配效率低下。
- 居民参与表层化:居民参与多限于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等低层次活动,缺乏对危机决策的深度参与,某社区应急演练中,居民主动提出风险点建议的比例不足15%。
这些矛盾暴露出传统社区治理模式在危机应对中的局限性,亟需通过韧性社区构建实现治理范式转型。
理论框架:韧性社区的人文社会维度
韧性社区构建需突破物质空间优化范畴,融入人文社会要素,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理论模型:
- 结构韧性:强调治理主体间的网络化协作,基层党组织作为核心节点,需通过“党员包区制”“楼长负责制”等制度设计,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的协同网络,浙江某社区通过“四民社区”(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创建,实现驻区单位参与率从41%提升至78%。
- 功能韧性:聚焦危机全周期管理,借鉴“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反思”的动态循环机制,建立风险评估、应急演练、复盘改进的闭环系统,某社区运用GIS技术绘制疫情预警图,使管控力量投放精准度提高40%。
- 文化韧性: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通过“协商议事群”“社区智囊团”等数字平台,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调查显示,开展应急知识竞赛的社区,居民自救能力评分比未开展社区高27分。
实践路径:人文社会视角下的韧性提升策略
(一)党建引领:构建行动网络的核心支点
- 政治引领强化:将危机管理纳入党员考核体系,实施“两学一做”教育拓展计划,增加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课程,某街道通过党员包区责任制,实现重点区域防控覆盖率100%。
- 标兵机制创新:建立“韧性社区先锋岗”,将应急表现与干部晋升挂钩,浙江某市将社区治理成效纳入党总支部评选指标,激发基层干部创新动力。
(二)五治融合: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生态
- 法治保障体系:
- 制定《社区应急权责清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标准,某省通过立法规定社区物资储备最低标准,使应急物资达标率从63%提升至89%。
- 推广“线上物资对接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匹配,某社区通过平台对接,将物资调配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12小时。
- 德治教化机制:
- 开展“邻里互助积分制”,将参与应急活动纳入信用体系,某社区通过积分兑换制度,使居民互助频率提高3倍。
- 培育社区应急文化,通过“应急故事会”“安全剧场”等形式增强认同感,调查显示,参与文化活动的社区居民危机意识评分提高21分。
(三)数字赋能:技术驱动的治理效能跃升
- 数字网络构建:
- 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基础设施状态实时监测,某社区通过智能电表数据异常预警,提前发现3起火灾隐患。
- 开发“社区微脑”平台,整合人口、建筑、设施等12类数据,某街道通过平台分析,优化避难场所布局,使疏散效率提升35%。
- 数字平台应用:
- 推广“云政务”服务,提供远程健康监测、心理辅导等在线功能,疫情防控期间,某社区通过平台为隔离人员提供服务,满意度达92%。
- 建立“数字孪生社区”,模拟危机场景优化响应策略,某新区通过仿真演练,将应急预案完善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2周。
案例分析:杭州拱墅区韧性社区实践
杭州拱墅区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杆,其“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 组织创新: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四级网络,实现应急指令2小时全域覆盖。
- 资源整合:建立“社区应急资源库”,储备物资价值超500万元,并与周边超市签订协议储备合同。
- 居民参与:开发“拱墅应急”小程序,居民通过“风险吹哨”功能上报隐患,累计处理问题1200余件。
- 文化培育:创办“运河应急学院”,年均培训居民5000人次,应急技能认证通过率达85%。
该案例验证了人文社会要素在韧性社区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其危机响应时间较传统模式缩短60%,居民满意度达94%。
结论与展望
韧性社区构建是人文社会与危机管理的深度融合,需从治理结构、功能机制、文化认同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 跨区域韧性网络:研究城市群背景下社区间资源联动机制。
- 代际差异影响:分析不同年龄群体在社区韧性中的角色定位。
- 技术伦理边界:探讨数字治理中的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平衡点。
通过人文社会视角的深化研究,可为全球风险社会下的社区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