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学论文

大学农学专业论文:农业合作社运营

大学农学专业论文聚焦农业合作社运营,论文可能深入剖析农业合作社在当下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探讨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研究涵盖合作社在资源整…

大学农学专业论文聚焦农业合作社运营,论文可能深入剖析农业合作社在当下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与作用,探讨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研究涵盖合作社在资源整合、市场对接方面的实践与成效,分析运营中面临的资金短缺、成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运营策略,如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人才培养等,旨在为农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现状、挑战与优化路径

农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其运营中的核心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农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农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利益联结;规范化发展

农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小农户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品牌化经营,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农民合作社突破300万家,其中种植类合作社占比超86%,覆盖近50%农户,合作社在运营中仍面临利益联结松散、产业链延伸不足、要素瓶颈突出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趋势,系统探讨合作社运营的优化策略。

农业合作社运营现状分析

(一)规模化扩张与质量化转型并行

  1. 规模增长显著:全国合作社数量全球第一,500强示范社平均带动家庭农场30户,形成“小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梯次组织体系,山东寿光众旺果蔬合作社通过统一品牌、技术和销售,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设施蔬菜,年经营收入达2.6亿元。
  2. 产业链延伸加速:2023年500强种植类合作社加工销售收入占比达46.8%,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开展电商销售和休闲农业的合作社比例从5%升至18%,如浙江临海春树水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电商+旅游”模式,打造柑橘爆款产品,实现综合产值12.87亿元。
  3. 服务功能强化:农资统配、代耕代收、仓储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成为头部合作社重要收入来源,占比达25%-35%,湖北宜都古樟茶叶合作社通过提供欧标出口示范基地服务,带动6000亩茶园标准化生产。

(二)区域发展梯度差异明显

  1. 中东部优势突出:政策资源与产业基础向中东部倾斜,500强示范社中432家为种植合作社,平均在册成员226户,较2022年增长3.8%。
  2. 西部培育滞后:西部地区在示范社数量、产业链完整度、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需通过政策倾斜缩小区域差异。

农业合作社运营的核心挑战

(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1. “名义社员”现象普遍:二次返利与股份分红占合作社盈余比例不足25%,社员与合作社利益绑定不深,某省调研显示,80%-90%合作社股权掌控在少数成员手中,普通社员仅通过委托关系参与,凝聚力较弱。
  2. 盈余分配机制失衡:多数合作社未按交易量(额)返还盈余,或返还比例低于60%,导致成员参与积极性受挫。

(二)产业链延伸不足

  1. 初级阶段停滞:多数合作社停留在“种植—收获—售卖”环节,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下游环节薄弱,如吉林人参产业,80%利润依赖原料销售,而韩国高丽参通过行会模式掌握国际定价权,产值是吉林的10倍。
  2. 同质化竞争严重:“一镇一品”导致区域品牌分散,缺乏统一标准与影响力,某省“空壳社”中75%产品主销本地市场,低价竞争导致亩均效益低下。

(三)要素瓶颈制约发展

  1. 土地与资金短缺: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缺口普遍,54%的500强合作社未获得银行贷款,内部融资比例仅30%,如某合作社因用地限制无法扩建烘干仓储设施,导致产后损失率达15%。
  2. 人才缺口突出:懂技术、善经营、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150万人,制约合作社创新能力,调研显示,70.15%的合作社理事长学历为高中及专科,市场意识与管理能力不足。

(四)规范化发展水平低

  1. “空壳社”问题突出:部分合作社为套取补贴而成立,未开展实质性业务,据统计,2022年63%的合作社盈余总额小于或等于0,存在“寻租”现象。
  2. 异化现象严重:决策权、控制权和分配权由少数核心成员掌握,普通成员游离于核心业务之外,某合作社通过“企业代养母牛”模式带动农户,但盈余返还仅覆盖45.5万元,户均增收2万元,未充分体现合作制优势。

农业合作社运营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1. 推广“保底收益+二次返利”模式:如湖北丰联佳沃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按交易量返还60%盈余,剩余部分按股份分红,确保成员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2. 发展股份合作制:鼓励社员以土地、资金、技术入股,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山东久和农牧合作社通过社员出资和村干部参股,建设现代化养殖大棚,按出资额度分红,年出栏生猪1200余头。

(二)延伸产业链与提升附加值

  1. 发展深加工与冷链物流:支持合作社建设加工生产线和冷链设施,减少产后损失,如兴山昇农果蔬合作社投资3000万元建设白茶加工线,年产值提升30%。
  2.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区域品牌+合作社自有品牌”双轮驱动,提升市场议价能力,浙江临海春树合作社注册“临海蜜橘”地理标志,溢价率达20%。

(三)破解要素瓶颈

  1. 创新金融支持:扩大“信贷直通车”规模至2000亿元,重点支持产后加工与冷链项目,如江苏高淳和丰园合作社通过政策性贷款建设水产冷链体系,损耗率从15%降至5%。
  2. 强化人才培育:实施“农业经理人”计划,联合高校开展技术培训,北京圣泉合作社与农广校合作,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次,带动盆栽蔬菜技术普及。

(四)推动规范化与数字化发展

  1. 完善内部治理:明晰产权关系,量化财政补助财产至成员账户,如天津绿缘合作社建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年公开社务12次,提升透明度。
  2. 发展数字农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可视化,降低管理成本,杭州某水产合作社通过智能传感器监测水质,亩均增效400元。

农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需以利益联结为核心,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以要素保障为基础,以规范化管理为支撑,应通过政策精准扶持、市场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推动合作社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具体参考文献根据实际需求补充,]

  1.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我国农业种植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R]. 2024.
  2.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合作指导司. 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2022)[R]. 2023.
  3. 苏彦华. 乡村振兴:合作社10大运营模式[M]. 2024.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nongxue/3519.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