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便资源化相关农学论文聚焦其环境效益,大量畜禽粪便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质量下降等,而通过资源化利用,如制成有机肥料、生物燃气等,能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制成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转化为生物燃气能提供清洁能源,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研究该环境效益,对推动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
畜禽粪便资源化的环境效益研究
随着中国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超8亿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本文系统分析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水体污染风险及推动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环境效益,通过案例研究与技术经济分析,揭示了资源化利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并提出政策优化建议。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环境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畜牧业年产生粪便超8亿吨,但仅有15%配备处理设施,未经处理的粪便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及温室气体排放激增,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通过转化为有机肥、沼气等,可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本文基于盐城市、中粮东台项目等典型案例,结合技术经济模型,量化分析其环境效益。
畜禽粪便资源化的主要环境效益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畜禽粪便分解产生的甲烷(CH₄)和氧化亚氮(N₂O)是强效温室气体,其全球增温潜势分别为CO₂的28倍和310倍,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可将粪便转化为沼气,显著降低排放:
- 甲烷减排:中粮东台项目年处理猪粪595万m³,采用连续中温发酵工艺,甲烷减排量达50%以上。
- N₂O控制:好氧堆肥技术通过优化通风与温度控制,可减少N₂O排放。
- 能源替代:沼气发电替代化石燃料,每立方米沼气可减少0.7kg CO₂排放,盐城市沼气工程年处理粪便40万吨,相当于减排CO₂ 28万吨。
改善土壤质量
畜禽粪便富含氮、磷、钾及有机质,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作为优质有机肥:
- 土壤肥力提升:阜宁县生态猪场采用发酵床工艺,粪便零排放,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速效养分增加。
- 结构改良:长期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增强保水保肥能力。
- 微生物活性增强:粪便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促进土壤酶活性,抑制病原菌繁殖。
保护生物多样性
资源化利用通过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 农田生态系统:盐城市推广“猪-沼-果”模式,果园昆虫多样性指数提高,天敌昆虫比例增加。
- 水体生态修复:沼液替代化肥可减少面源污染,东台项目周边水域浮游生物多样性显著改善。
- 微生物群落稳定:堆肥过程中的高温阶段可杀灭病原菌,保留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
降低水体污染风险
未经处理的粪便含高浓度氮、磷,易通过径流进入水体:
- 氮磷拦截:氧化塘与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可去除粪便污水中的氮、磷,出水水质达农田灌溉标准。
- 重金属控制:通过添加钝化剂,可降低粪便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减少土壤和水体污染。
- 案例验证:盐城市2013年畜禽粪便产生量800万吨,通过资源化利用,COD排放量减少,氨氮排放量降低。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资源化利用构建了“养殖-废弃物-能源-种植”闭环:
- 能源循环:中粮东台项目年发电量达,供周边农户使用,减少煤炭消耗。
- 物质循环: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每吨有机肥可替代化肥,节约资源。
- 经济增值:盐城市通过资源化利用,年新增经济效益,带动就业。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盐城市畜禽粪便综合治理
- 背景:2013年生猪出栏量803万头,粪便产生量800万吨。
- 措施:
- 建设部级标准化养殖场17个,配套沼气工程510座。
- 推广“发酵床+沼气”模式,实现粪便零排放。
- 效益:
- 沼气工程年处理粪便40万吨,减排CO₂ 28万吨。
- 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产量增加。
案例2:中粮东台沼气发电项目
- 背景:年出栏生猪30万头,粪便产生量大。
- 措施:
- 投资建设特大型沼气站,配套管道。
- 采用生物脱硫、连续中温发酵工艺。
- 效益:
- 日产沼气1.7万m³,年发电量达,供周边农户使用。
- 沼渣沼液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土壤肥力提升。
挑战与对策
技术瓶颈
- 问题:小型养殖场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现有设施效率低。
- 对策:推广模块化沼气工程,研发低成本堆肥技术。
市场机制
- 问题:有机肥价格高,销售渠道不畅。
- 对策:建立有机肥补贴制度,完善产销对接平台。
政策支持
- 问题:补偿机制不足,企业积极性低。
- 对策:出台税收优惠、用地保障政策,设立专项基金。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盐城市和中粮东台项目的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未来需加强技术研发、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具体参考文献根据实际需求补充,例如引用文中提到的99学术网、微信公众平台等来源的详细文献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