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学论文

植物保护论文德尔菲法应用:专家对病虫害抗药性标准的共识

该论文聚焦植物保护领域德尔菲法的应用,旨在借助此方法达成专家对病虫害抗药性标准的共识,研究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通过多轮匿名问卷调查与反馈,让专家充分表…

该论文聚焦植物保护领域德尔菲法的应用,旨在借助此方法达成专家对病虫害抗药性标准的共识,研究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通过多轮匿名问卷调查与反馈,让专家充分表达对病虫害抗药性标准的看法与建议,经反复沟通与修正,逐步凝聚专家意见,最终形成关于病虫害抗药性标准的共识,为植物保护中合理应对病虫害抗药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

植物保护论文中德尔菲法在病虫害抗药性标准共识形成的应用研究

德尔菲法作为一种结构化专家咨询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病虫害抗药性标准制定中展现出独特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该方法在抗药性监测指标筛选、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及综合治理策略优化中的应用路径,结合FAO标准测定方法与我国农业生态特点,提出"指标体系构建-多轮专家修正-动态模型验证"的三阶段实施框架,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整合跨学科专家知识,提升抗药性治理决策的科学性与适应性。

德尔菲法;病虫害抗药性;标准制定;专家共识;植物保护

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病虫害抗药性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50余种农作物病虫害已对拟除虫菊酯类等主流药剂产生高抗性,部分害虫抗性倍数达万倍以上,在此背景下,建立科学规范的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标准体系迫在眉睫,德尔菲法通过多轮匿名专家咨询,能够系统整合毒理学、生态学、农学等领域知识,为抗药性标准制定提供量化决策支持。

德尔菲法的实施框架

专家团队构建

组建涵盖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生态学的复合型专家组,需满足:①10年以上相关领域研究经验;②主持过省部级以上抗药性研究课题;③熟悉FAO/WHO抗药性测定标准,在小麦赤霉病抗药性标准制定中,专家组包含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南京农业大学、巴斯夫中国研发中心的15位专家。

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监测-评估-治理"逻辑链构建三级指标体系:

  • 一级指标:抗药性水平、发生风险、治理效能
  • 二级指标:抗性倍数、抗性基因频率、药剂选择压、生态影响系数
  • 三级指标:LC50值、等效线斜率、避难所作物比例、天敌种群数量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如稻飞虱抗药性监测中,抗性倍数(0.35)、抗性基因频率(0.28)、药剂选择压(0.22)位列前三。

多轮咨询修正

实施四轮迭代咨询:

  • 第一轮:开放式问卷收集基础指标
  • 第二轮:李克特5级量表评估指标重要性(1=极不重要,5=极重要)
  • 第三轮:反馈统计结果,调整争议指标(如删除"药剂使用年限"指标,因其与"药剂选择压"相关性达0.82)
  • 第四轮:最终确认标准框架,专家共识度达92%

在棉铃虫抗药性治理标准制定中,通过四轮咨询将初始48项指标精简至23项核心指标。

抗药性标准制定的关键应用

监测技术标准化

结合FAO推荐方法与我国实际,制定分区域监测方案:

  • 北方旱作区:采用点滴法测定麦蚜抗性,温度控制在25±1℃
  • 南方水田区:浸叶法评估稻飞虱抗性,湿度维持75±5%
  • 设施农业区:药膜法监测斑潜蝇抗性,光照强度设定为3000±200 lx

某省植保站应用标准化方法后,抗药性监测数据与田间药效的符合率从68%提升至89%。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建立"药剂特性-使用强度-生态因子"三维评估模型:

风险值 = 0.4×抗性发展速率 + 0.3×药剂残留期 + 0.2×天敌影响系数 + 0.1×气候适宜度

在玉米螟抗药性评估中,模型预测氯虫苯甲酰胺抗性风险值为0.72(高风险),与后续实际监测值0.68高度吻合。

治理策略优化

基于专家共识形成动态治理方案:

  • 预警期(抗性倍数<5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 爆发期(5-50倍):采用混剂治理(如阿维菌素+甲维盐)
  • 危机期(>50倍):启动避难所策略,种植10%非转基因作物

在江苏水稻区应用该策略后,褐飞虱抗药性发展速度减缓47%。

实施效果与挑战

成效验证

某省3年跟踪研究显示,应用德尔菲法制定的标准体系使:

  • 抗药性监测时效性提升35%
  • 治理成本降低22%
  • 农药使用量减少18%
  • 作物产量稳定性提高15%

现存挑战

  • 专家主观偏差:首轮咨询中,农药企业专家倾向于低估抗性风险(平均评分比学术专家低0.8分)
  • 区域适应性:西南山区与华北平原的抗性发展速率差异达3.2倍,需建立分区模型
  • 动态更新机制:新型SDHI类杀菌剂上市后,标准修订周期需缩短至18个月

德尔菲法在病虫害抗药性标准制定中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结构化专家咨询实现了:①跨学科知识整合;②量化决策支持;③动态调整机制,未来研究需聚焦:①开发基于大数据的专家权重动态分配算法;②构建抗性标准智能更新平台;③加强发展中国家专家参与度,建议建立"国家抗药性标准委员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全球专家峰会,持续完善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1世纪植物保护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抗药性 抗性 有害生物
  2. 病虫害抗药性原理及治理策略全解
  3.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4.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 抗药性 害虫 测定方法
  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11890185.pdf
  6. 害虫的抗药性 抗药性 农药 治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nongxue/171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