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通过机械粉碎、覆盖或深翻等方式将作物残体归还土壤,显著提升土壤碳库水平,研究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0.2%-0.5%,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15%-25%,同时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不同还田方式中,深翻还田对碳固存效果最优,而秸秆炭化还田可进一步优化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升作用
-
表层与亚表层土壤碳库增加
研究表明,秸秆深翻还田可显著提高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秸秆深翻还田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提高12.4%,且>2 mm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而0.25-0.053 mm微团聚体比例降低,表明土壤团聚体结构优化,有利于碳封存。 -
不同耕作方式的协同效应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研究发现,深翻秸秆还田(DTS)和深松浅翻秸秆还田(DSS)可提升0-6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含量9.04%-134.48%,惰性有机碳含量9.66%-100.95%,这表明适宜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结合,能更有效地促进碳积累。 -
全球尺度验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通过分析全球806个实验,证实秸秆还田可使所有土层碳储量提升8%-13%,表层土壤氮、磷储量分别增加9%和5%,这一结果支持了秸秆还田在碳增汇中的普适性。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化学组成的影响
-
有机碳官能团变化
固态13C NMR波谱分析显示,秸秆还田后土壤及>2 mm大团聚体内烷基碳含量降低,烷氧碳含量增加,芳香碳和羰基碳在土壤中增加但在大团聚体中降低,这种变化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腐殖质形成,提高了土壤碳的稳定性。 -
碳库管理指数提升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处理使SOC含量和C/N比分别提高9.10%和23.10%,稳态碳(SC)含量和碳库指数(CPI)显著增加,表明土壤碳库活性与稳定性同步提升。
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
团聚体结构优化
秸秆还田可增加>2 mm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降低微团聚体比例,从而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吉林农业大学的研究显示,秸秆深翻还田后表层土壤MWD显著增加,表明土壤结构更稳定,有利于碳长期封存。 -
微生物过程调控
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促进微生物生长,增加有益微生物类群数量,这种微生物活性的提升加速了有机质分解与转化,形成了“分解-积累”的动态平衡,增强了碳库稳定性。
不同还田方式对碳库变化的差异
-
直接还田与炭化还田对比
- 直接还田: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是提高有机碳固存的有效手段,秸秆配施化肥(NPKS)处理使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达到5.88 g/kg、96.15 mg/kg和334.09 mg/kg。
- 炭化还田:500℃左右炭化温度制备的秸秆生物炭还田能更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且高浓度添加效果更优,生物炭配施化肥(NPKB)处理使SOC累积矿化率降低至11.01%-15.51%,表明碳释放更缓慢。
-
覆盖还田与翻埋还田对比
- 覆盖还田:秸秆带状覆盖可提高旱区土壤2-5 mm和1-2 mm粒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54.38%-73.13%,有利于表层碳封存。
- 翻埋还田:深翻还田将秸秆翻转至20-30 cm土层,可促进深层土壤碳积累,减少表层碳排放风险。
秸秆还田的碳减排潜力与挑战
-
碳减排效应
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可抵消部分农业碳排放,全球尺度研究显示,秸秆还田在提升碳储量的同时,未显著增加甲烷排放,反而通过优化土壤生态化学计量,调节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潜在风险与应对
- 碳排放风险:长期秸秆还田可能因有机质分解加速而增加CO₂排放,但研究表明,配施生物炭或采用免耕方式可抑制矿化,降低碳排放。
- 土壤酸化问题:无机肥料与秸秆还田结合可能加剧土壤酸化,建议配施石灰或采用深翻还田,改善土壤pH值。
研究结论与建议
-
核心结论
-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碳库的有效措施,可显著增加有机碳含量、优化化学组成、提高碳库稳定性。
- 深翻还田、配施生物炭或化肥、结合免耕等管理方式,可进一步增强碳封存效果。
- 秸秆还田的碳减排潜力需结合耕作方式、还田深度和土壤类型综合评估。
-
实践建议
- 推广深翻还田:在黑土区等有机碳下降严重的区域,优先采用深翻还田,将秸秆翻转至20-30 cm土层。
- 优化还田量与频率: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还田量(如3-5 t/ha)和频率(每年1次)。
- 结合生物炭技术:在碳排放敏感区域,采用秸秆炭化还田,提高碳稳定性。
- 政策支持:将秸秆还田纳入碳交易市场,通过经济激励推动技术普及。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