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旨在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文学专业开题报告的撰写与指导过程中,该研究强调在文学研究中挖掘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旨在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文学专业开题报告的撰写与指导过程中,该研究强调在文学研究中挖掘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历史观,通过融合课程思政,提升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有深厚文学素养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文学人才,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文学专业开题报告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文学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领域,不仅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审美能力的使命,更需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当前文学专业教学中仍存在思政元素融入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培养的协同性较弱,部分文学课程侧重文本分析,忽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教育意识,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学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框架,丰富“大思政”教育理论体系,为文学学科育人功能提供新视角。
  2. 实践意义:探索可复制的融合模式,解决文学教学中“重知识轻价值”的痛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通过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奋斗与堕落,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1. 课程思政与文学融合的实践探索:部分高校已开展试点,如常州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通过分析祥子的“北漂”经历,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价值与个人奋斗的意义。
  2. 思政元素挖掘方法:研究者提出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文化符号等维度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政价值,通过《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探讨封建社会的伦理矛盾。
  3. 教学策略创新:案例教学、主题辩论、情景模拟等方法被广泛应用,在《非遗文创项目设计》课程中,通过分析湖南花瑶乡的扶贫案例,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二)国外研究

  1. 人文课程的价值教育:欧美高校强调文学课程对批判性思维与道德判断的培养,但较少直接关联国家意识形态教育。
  2. 跨学科融合模式:部分研究关注文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但缺乏系统性思政框架。

(三)研究不足

  1. 融合深度不足:现有研究多停留于表面元素叠加,缺乏对思政目标与文学专业目标的系统性整合。
  2. 评价体系缺失:尚未形成针对文学课程思政效果的量化与质性结合的评价标准。

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 构建文学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理论模型,明确思政目标与文学专业目标的协同机制。
  2. 开发一套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库,提升文学课程的育人实效。
  3.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量化评估思政元素融入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1. 思政元素挖掘与分类

    • 历史维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如《红岩》中的英雄主义)。
    • 文化维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论语》中的“仁爱”思想)。
    • 社会维度:结合现实问题,探讨文学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城乡差异)。
  2. 融合教学策略设计

    •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社会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价值观冲突,通过《骆驼祥子》讨论个人奋斗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主题辩论:围绕“网络文学的道德边界”“传统文化现代化”等主题组织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情景模拟:设计“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乡村文学采风”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
  3. 评价体系构建

    •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估学生价值观的内化程度。
    • 成果性评价:分析学生作业、调研报告中的思政元素体现情况。
    • 反馈性评价:定期收集学生与教师的反馈,优化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梳理国内外课程思政、文学教育相关文献,明确研究空白点,分析“中国知网”中近五年关于“文学课程思政”的论文,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案例研究法

选取典型高校文学课程(如常州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川美术学院“非遗文创设计”)进行深度调研,提炼融合模式。

(三)实证研究法

  1. 教学实验:在某高校文学课程中实施融合教学策略,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思政认知差异。
  2. 问卷调查:设计《文学课程思政效果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与价值观变化。

(四)行动研究法

与一线教师合作,在实践中迭代优化教学策略,针对《古代汉语》课程中“新词反映社会变迁”的教学内容,调整案例选择与讨论方式。

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一)预期成果

  1. 理论成果:出版《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理论与应用》,提出“三维融合模型”(历史-文化-社会)。
  2. 实践成果
    • 开发《文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包含50个典型教学案例。
    • 形成《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提供具体操作流程与评价工具。
  3. 推广成果:在3所高校试点应用,学生思政认知得分提升20%以上。

(二)创新点

  1. 跨学科融合视角:将文学分析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突破传统“文学+政治”的简单叠加模式。
  2. 动态评价体系:引入大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学生价值观变化,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 社会参与机制:联合非遗传承人、作家等社会力量参与课程设计,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研究计划与经费预算

(一)研究计划

  1. 第一阶段(2025年12月-2026年3月):文献调研与理论框架构建。
  2. 第二阶段(2026年4月-2026年9月):案例收集与教学策略设计。
  3. 第三阶段(2026年10月-2027年3月):教学实验与数据采集。
  4. 第四阶段(2027年4月-2027年6月):成果整理与论文撰写。

(二)经费预算

  1. 文献资料费:2000元(购买数据库权限、专著)。
  2. 调研差旅费:5000元(高校走访、非遗基地考察)。
  3. 教学实验费:3000元(案例打印、情景模拟道具)。
  4. 数据分析费:2000元(问卷统计软件、专家咨询)。
  5. 成果出版费:5000元(论文版面费、案例库制作)。 总计:17000元(拟申请校级课题资助10000元,自筹7000元)。

参考文献

  1. 谢燕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 2020.
  2. 郑林欣. 非遗文创扶贫中的课程思政探索[J]. 设计艺术研究, 2021.
  3. 张爱玲小说研究课题组. 张爱玲小说电影化技巧解析[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9.
  4.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5. 孔祥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商精神[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kaiti/3842.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