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学论文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存内计算与新型材料应用为例摘要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正面临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挑战。本文以存内计算架…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存内计算与新型材料应用为例

摘要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国家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正面临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的挑战。本文以存内计算架构创新与二维材料应用为切入点,结合北京大学40nm RRAM存内计算芯片、清华大学二维材料器件研发等最新成果,系统分析集成电路在计算架构、材料体系、工艺设备三大维度的突破路径,提出通过异构集成技术实现算力与能效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

存内计算;二维材料;异构集成;能效比;集成电路创新

一、计算架构创新:存内计算突破冯·诺依曼瓶颈

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存储与计算单元的物理分离导致"内存墙"问题日益突出。北京大学黄如院士团队开发的40nm RRAM存内计算芯片,通过在存储单元内直接完成矩阵乘法运算,使机器视觉系统的能效比提升3个数量级。该芯片采用混合域多项式加速器架构,在光学畸变矫正任务中实现128TOPS/W的峰值能效,较传统GPU方案降低98%功耗。

这种架构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

计算单元重构:将1T1R(单晶体管单电阻)存储单元改造为模拟计算核心,利用欧姆定律实现乘法运算的物理级并行化。

数据流优化:通过片上网络(NoC)重构,消除数据搬运能耗占比(从传统架构的72%降至18%)。

精度动态调节:采用8位混合精度设计,在保证图像处理质量的前提下,将存储单元密度提升至128Mb/mm²。

二、材料体系突破:二维材料开启后硅时代

当晶体管尺寸逼近3nm节点时,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硅基器件漏电率激增。清华大学团队在石墨烯/氮化硼异质结研究中取得突破,制备出开关比达10⁸、迁移率超1500cm²/V·s的场效应晶体管。这种二维材料器件具有三大优势:

原子级厚度控制:通过机械剥离法可获得单层石墨烯,层间范德华力调控精度达0.01nm。

异质集成兼容性:与CMOS工艺兼容的转移印刷技术,实现二维材料与硅基电路的混合集成。

新型功能拓展:利用铁电性二维材料(如α-In₂Se₃)开发非易失性存储器,写入电压降低至1.5V。

在存储器领域,三维堆叠技术正推动NAND闪存向512层发展。长江存储的Xtacking® 3.0架构通过将CMOS电路与存储阵列独立制造,使单颗芯片容量突破2Tb,同时将编程速度提升至500μs/page。

三、工艺设备协同:EUV光刻与原子层沉积的融合创新

ASML的TWINSCAN NXE:3600D极紫外光刻机(EUV)已实现5nm节点量产,其数值孔径(NA)提升至0.55,配合多重曝光技术可制造2nm器件。但EUV光源功率(250W)限制仍制约产能,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研发的SSA600/10B光刻机通过双工作台设计,使晶圆曝光效率提升40%。

在薄膜沉积领域,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成为关键支撑。中微公司的Primo AD-300设备可实现铪基高k介质(k=38)的原子级均匀沉积,漏电流密度较传统SiO₂降低3个数量级。结合自对准多重图案化(SAMP)技术,在7nm节点实现17nm金属线宽控制。

四、产业生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集成电路创新需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体系。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与中芯国际联合研发的14nm FinFET工艺平台,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将良品率从68%提升至92%。在人才培养方面,复旦大学率先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构建从材料到系统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集成电路产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创新驱动"的范式转变。存内计算架构、二维材料器件、EUV光刻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产业进入"异构集成"新阶段。未来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突破EDA工具、核心IP等"卡脖子"环节,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最终实现2035年芯片自给率70%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40nm RRAM存内计算芯片研究

清华大学二维材料器件研发进展

集成电路工艺设备创新趋势

长江存储Xtacking® 3.0技术白皮书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gongxue/67.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