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学论文

碳中和论文3000字(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碳中和目标下多技术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聚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论文:碳中和目标下多技术协同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聚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领域,以中国“双碳”目标为背景,结合能源转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负排放技术及生态碳汇等关键方向,系统分析多技术协同路径的可行性。通过案例研究与数据支撑,提出以技术创新驱动系统性变革的实践框架,为全球碳中和进程提供工程化解决方案。

一、碳中和目标的技术挑战与工程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其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比超50%),工业领域碳排放占比达68%。碳中和目标要求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需突破三大技术瓶颈:

能源系统深度脱碳:需将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23年的17.5%提升至2060年的80%以上,同时解决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问题;

工业过程减排: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需开发氢基直接还原铁、电炉短流程炼钢等颠覆性技术;

负排放技术规模化:需部署年封存量达10亿吨级的CCUS设施,并构建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BECCS)技术体系。

以深圳大学谢和平团队的研究为例,其提出“地热能驱动的CO₂矿化利用”技术,通过模拟地下高温高压环境,实现CO₂与硅酸盐矿物的快速反应,矿化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为工业废气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二、多技术协同路径的工程实践

1. 能源-工业耦合系统优化

在包头钢铁集团,中国矿业大学任世华团队构建了“氢能-电炉-CCUS”协同减排示范工程:

利用风电制氢替代焦炭还原铁矿石,单吨钢碳排放从2.1吨降至0.3吨;

电炉短流程炼钢结合余热回收技术,能耗降低40%;

配套建设年捕集10万吨CO₂的胺法吸收装置,捕集的CO₂用于合成甲醇,实现资源化利用。

该工程验证了“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治碳”的全链条技术可行性,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工艺下降85%。

2. 负排放技术的生态集成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邹才能团队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BECCS+生态修复”联合项目:

种植速生能源林(如巨菌草),年固碳量达15吨/公顷;

配套建设生物质气化-CO₂捕集装置,每处理1万吨生物质可捕集2.5万吨CO₂;

捕集的CO₂注入枯竭油藏进行驱油,提高采收率12%的同时实现永久封存。

项目运行3年,累计封存CO₂超50万吨,并恢复草原植被2000公顷,验证了负排放技术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

3. 数字技术赋能碳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陆岷峰团队开发的“碳中和数字孪生平台”,整合物联网、区块链与AI算法:

通过部署500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企业能耗与碳排放;

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碳交易数据不可篡改,降低交易成本30%;

AI优化算法动态调整生产计划,使某化工园区年减排CO₂达80万吨。

该平台已在江苏、浙江等地的12个工业园区推广,证明数字技术可提升碳管理效率50%以上。

三、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庄贵阳团队提出“三维驱动”政策框架:

技术标准驱动:制定CCUS、氢能等领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碳定价机制驱动: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钢铁、水泥等行业纳入,并试点碳税与碳交易联动;

绿色金融驱动:创新碳中和债券、碳期货等金融工具,2024年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30万亿元,为技术落地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的核心在于构建“技术-政策-市场”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未来需重点突破:

第四代核能、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能源技术;

基于人工智能的碳捕集材料逆向设计;

全球碳治理规则制定中的技术话语权争夺。

正如《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所强调,碳中和不是“去煤化”,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中国已具备全球最完整的碳中和技术产业链,通过持续投入与国际合作,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中和工程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gongxue/6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