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论文中,采样点位图与坐标信息插入有明确规范,采样点位图应清晰展示采样点具体位置、分布情况,便于读者直观了解采样区域布局,坐标信息需准确无误,精确到合适位数,以明确采样点地理坐标,插入时,点位图与坐标信息应相互对应,确保数据一致性,要注意图表排版美观,坐标标注清晰,使论文在呈现采样点相关内容时,既专业准确又易于读者理解。
在环境科学论文中,采样点位图与坐标信息的插入需遵循科学性、规范性与可读性原则,具体规范如下:
采样点位图规范
-
基础要求
- 直观性与自明性:图件应独立于正文,仅通过图例和图注即可获取关键信息(如采样点类型、编号、深度等)。
- 科学布局:
- 点位分布需反映实际采样逻辑(如网格法、系统随机布点法、专业判断法等),避免过度密集或稀疏。
- 污染场地需突出高风险区域(如生产车间、废弃物处理区),非污染区可简化标注。
- 图幅与比例:
- 单栏图宽度8~9 cm,双栏图17~19 cm,高度≤24 cm。
- 比例尺需与实际采样范围匹配,避免变形。
-
图件类型与格式
- 矢量图优先:推荐使用EPS、PDF格式,支持无限缩放不失真。
- 位图要求:若使用照片或遥感影像,需保证分辨率≥300 dpi,TIFF格式并采用LZW无损压缩。
- 颜色模式:RGB(电子版)或CMYK(印刷版),需在投稿前确认期刊要求。
-
标注与图例
- 点位标识:统一使用符号(如△、□、○)或数字编号,避免颜色/灰度区分(印刷后可能失效)。
- 图例位置:置于图内空当处或图下方,采用易区分标识(如“×”代表污染点,“□”代表背景点)。
- 中英文对照:图题、图注、坐标标目需双语标注,符合国际交流需求。
坐标信息插入规范
-
坐标轴设计
- 标目格式:物理量符号(斜体)+单位(正体),用斜线分隔,如“p/Pa”“c/(mol·L⁻¹)”。
- 标值优化:
- 数值尽量为3位数以内(如0.4、0.8、1.2),避免不规则标值(如0.385、0.770)。
- 通过词头调整单位(如用“kN”代替“1000 N”),使标值处于0.1~1000范围内。
- 箭头使用:定性变量坐标轴(无标值)需在末端标注变量及方向(如x、y、O)。
-
坐标系统与精度
- 地理坐标:若涉及空间分析,需明确坐标系(如WGS84)和精度(如小数点后6位)。
- 投影转换:大范围地图需选择合适投影方式(如高斯-克吕格投影),避免变形。
-
数据来源说明
- 坐标数据需注明获取方式(如GPS实测、遥感解译、历史资料),并评估精度(如±5 m)。
- 引用第三方数据时,需标注来源及版权信息。
文件命名与提交规范
-
命名规则
- 按文中顺序编号,如“Fig1.tiff”“Fig2.eps”。
- 若图件含多个分图,合并为一张图后提交(如“Fig1a_1b.tiff”),避免使用“Fig1A”“Fig1B”等格式。
-
文件大小控制
- 单图文件≤10 MB,推荐使用LZW压缩(TIFF格式)或矢量图(EPS/PDF)。
- 超限文件需分拆或降低分辨率(但需保证可读性)。
常见错误与规避
-
点位分布问题
- 错误:点位过于集中或遗漏关键区域。
- 规避:根据采样目的选择合适布点法(如网格法用于均匀场地,专业判断法用于污染场地)。
-
坐标标注问题
- 错误:标目单位缺失或格式错误(如“浓度mg/L”未用斜线)。
- 规避:严格遵循GB3101-93标准,使用“量/单位”格式。
-
图件可读性问题
- 错误:图例复杂、文字过小或颜色混淆。
- 规避:简化图例,统一字体(Arial/Times New Roman,7-12 pt),避免依赖颜色区分。
实例参考
-
土壤采样点位图:
- 采用网格布点法,点位间距50 m,高风险区加密至20 m。
- 图例标注:△(污染点)、□(背景点)、○(对照点)。
- 坐标标目:“X/m”“Y/m”,标值间隔100 m。
-
水质采样坐标图:
- 河流断面采样点沿中泓线布置,间距1 km。
- 标目:“Distance/km”“Concentration/mg·L⁻¹”,标值优化为0、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