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科技政策中专利质量评价,介绍了熵值法、TOPSIS两种评价方法,并探讨其与技术创新性、市场价值的关联,熵值法可依据各项指标的离散程度确定权重,客观反映专利质量特征;TOPSIS法则通过计算与理想解的贴近度来评估专利优劣,研究旨在揭示这两种评价方法如何有效衡量专利的技术创新性及市场价值,为科技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助力提升专利整体质量。
在科技政策中,专利质量评价是衡量技术创新成效与市场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熵值法与TOPSIS作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工具,能够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专利质量与技术创新性、市场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熵值法:量化专利质量的技术创新性权重
熵值法基于信息熵理论,通过计算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确定权重,反映指标对整体评价的贡献,在专利质量评价中,该方法可客观量化技术创新性的核心维度:
-
技术先进性
若某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离散度高(如发明专利占比、技术领域分布广泛),熵值法会赋予其更高权重,表明该领域技术创新活跃,高校专利中D部类(物理)专利质量排名最高,因其技术复杂度高、创新空间大,熵值法通过权重分配凸显其重要性。 -
发明人团队与技术宽度
发明人数量、跨学科合作频率等指标的数据波动性,直接影响熵值法计算的权重,若某高校专利的发明人团队规模大、技术领域覆盖广,其权重会显著提升,反映技术创新性的综合优势。 -
专利维持与转化质量
专利维持年限、转化率等指标的数据离散程度,可揭示技术创新的持续性与商业化潜力,熵值法通过权重分配,强调长期技术积累与市场应用的价值。
政策启示:熵值法揭示了技术创新性对专利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政策应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离散度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同时通过跨学科合作提升发明人团队质量。
TOPSIS:关联专利质量与市场价值的路径
TOPSIS法通过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最劣方案的接近程度,量化专利质量的市场价值转化效率,其关联路径如下:
-
技术创新性→市场竞争力
TOPSIS法将专利技术指标(如新颖性、实用性)与市场指标(如专利引用次数、产品市占率)结合,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医药企业专利质量通过TOPSIS分析显示,高创新性专利(如新药化合物)与市场势力(定价权、市场份额)呈正相关,验证了技术创新对市场价值的驱动作用。 -
专利质量→企业市场价值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研发投入与专利数量后,专利质量(如TOPSIS综合得分)每提升1%,企业市值平均增长0.8%,这表明高质量专利通过形成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直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知识产权保护调节效应
TOPSIS法结合外部环境变量(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分析发现,保护水平越高,专利质量对市场价值的提升作用越显著,在强保护地区,企业专利侵权诉讼胜诉率提升30%,推动专利质量向市场价值高效转化。
政策启示:TOPSIS法揭示了专利质量需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值,政策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将专利质量纳入信贷评估,促进技术资本化。
熵值法与TOPSIS的协同:构建动态评价框架
将熵值法与TOPSIS结合,可构建“技术创新性量化→市场价值关联”的动态评价框架:
- 熵值法确定权重:基于专利数据离散度,量化技术创新性各维度(如技术先进性、发明人团队)的权重。
- TOPSIS计算综合得分:结合市场指标(如专利转化率、企业市值),评估专利质量的市场价值转化效率。
- 政策模拟与优化:通过调整权重(如加大技术宽度指标权重)或市场指标(如引入国际专利分类数据),模拟不同政策场景下的专利质量提升路径。
案例验证:以高校专利为例,熵值法显示南方高校专利质量优于北方,TOPSIS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市场价值转化率更高(如江苏高校专利产业化率达45%),政策据此可制定差异化扶持措施,如对北方高校增加技术转移机构补贴。
科技政策建议:以评价促创新,以市场验价值
-
强化技术创新性量化评价
推广熵值法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将技术先进性、发明人团队等指标纳入资助标准,避免“唯数量论”。 -
完善市场价值转化机制
依托TOPSIS法建立专利质量-市场价值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技术商业化路径规划,同时为政府采购、税收优惠提供决策依据。 -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
结合熵值法与TOPSIS的调节效应分析,加强重点技术领域(如G部类、C部类)的专利保护,提升侵权赔偿标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
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
针对熵值法揭示的技术宽度不足问题,政策应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技术交叉融合,提升专利综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