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专业摘要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研究文学专业摘要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生对摘要重要性认识不足,写作时抓不住重点,难以精准概括文本核心;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摘要质量参差不齐,研究聚焦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包括强化学生对摘要功能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专项训练提升其概括能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助力学生掌握摘要写作技巧,提高教学质量 。
文学专业摘要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研究
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本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表达能力的核心环节,当前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体系碎片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师资力量薄弱化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教学现状,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提出以“三维融合”为框架的解决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整合,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数字化工具,完善师资培养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旨在推动文学专业摘要教学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型,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文学人才。
关键词 教学;问题解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引言 教学是连接文本阅读与学术写作的桥梁,其核心目标在于训练学生从海量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构建逻辑框架、形成批判性观点的能力,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与学术评价标准多元化,传统摘要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体系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现象,导致学生摘要写作能力与学术研究需求严重脱节,本文基于对多所高校文学专业教学现状的调研,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系统分析摘要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文学专业摘要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一)课程体系碎片化:跨学科整合不足
当前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多以“文学史+文学理论”为主线,缺乏与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常被割裂教学,导致学生难以从语言符号层面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而“外国文学”课程占比过低,使学生缺乏中西方文学比较的视野,这种碎片化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摘要写作时仅能机械复述文本内容,无法构建跨学科的分析框架。
(二)教学方法传统化:实践环节缺失
多数高校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仅限于课堂讨论或课后作业,缺乏系统性训练,在“文学批评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历史进程的讲授,而忽视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分析当下文学现象;在“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摘要写作训练常被简化为“字数压缩”,而非培养学生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提炼能力,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摘要写作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描述轻分析”的通病。
(三)师资力量薄弱化:专业素养待提升
部分高校文学专业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且缺乏跨学科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中,兼具语言学与文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例不足30%;而青年教师因职称压力,往往将精力投入论文发表,忽视教学方法创新,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不足,导致摘要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评价机制单一化:过程性考核缺失
当前文学专业摘要教学评价多以“期末论文摘要”为唯一依据,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部分高校未将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阶段性写作训练纳入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仅在期末突击完成作业,无法形成持续改进的能力,这种单一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剧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文学专业摘要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整合
- 模块化课程设计: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模块”(文学史、文学理论)、“跨学科模块”(语言学与文本分析、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模块”(摘要写作工作坊、学术会议模拟)三大板块,确保各模块内容相互渗透,在“现代文学”课程中增设“新媒体文本分析”子模块,引导学生运用传播学理论解读网络文学摘要的写作特点。
- 增加比较文学课程:将“外国文学”课程占比提升至20%,并开设“中西方文学比较”“跨文化文本解读”等选修课,培养学生从全球视野提炼文本核心价值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数字化工具
- 项目式学习(PBL):以“经典文本摘要重构”为项目主题,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从文本选择、框架搭建到摘要撰写的全流程训练,选取《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对比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跨文化视角提炼两部作品的核心主题。
- 数字化教学平台: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辅助摘要教学,如通过文本分析软件展示关键词频率、主题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结构;搭建在线写作社区,支持学生互评摘要、教师实时反馈。
(三)完善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跨学科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文学+语言学”“文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研修班,鼓励教师申报跨学科课题,某高校要求文学专业教师每两年完成一次跨学科课程开发,并将成果纳入职称评审。
- 教学能力考核:将“教学方法创新”“学生满意度”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倒逼教师改进教学模式,某高校设立“教学创新奖”,对在摘要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工具、项目式学习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优化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考核
- 多元化评价指标:将课堂参与度(30%)、阶段性写作训练(40%)、期末摘要质量(30%)纳入考核体系,确保评价全面反映学生能力,某高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完成3次摘要写作训练,每次训练后由教师提供个性化反馈。
- 建立反馈循环: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级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持续改进摘要写作能力,某高校开发在线评价系统,支持学生上传摘要后获取AI分析报告,同时由教师进行人工复核。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