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撰写研究聚焦于提升此类论文摘要质量,研究指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撰写文学类论文摘要时,存在内容不完整、结构混乱、语言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分析优秀摘要案例,总结出撰写要点,如准确概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保持逻辑清晰、语言简洁,旨在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掌握科学摘要撰写方法,提高论文整体质量与学术水平 。
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撰写研究
本文聚焦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的撰写规范,结合学术写作标准与职教研究特性,提出“四要素结构化写作法”,通过分析200篇高职文学论文摘要样本,发现当前摘要存在要素缺失、逻辑断裂、语言冗余等问题,研究构建了包含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的标准化模板,并通过实证验证其有效性,数据显示,采用标准化模板的摘要在信息完整度、逻辑清晰度、学术规范性三个维度的得分分别提升37%、29%、41%,为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撰写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
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撰写;四要素结构化;学术规范
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学类研究论文数量年均增长18%,但摘要质量参差不齐,某高职院校2024年论文抽检显示,43%的文学类论文摘要存在要素缺失问题,26%的摘要逻辑混乱,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传播与评审通过率,摘要作为论文的“学术名片”,其撰写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传播效率与学术价值实现,本研究基于200篇高职文学论文摘要样本分析,结合学术写作规范与职教研究特性,构建标准化撰写模板,为提升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文献综述
(一)摘要的学术功能作为论文的“浓缩版”,具有信息筛选、时间节省、学术交流、文献检索、价值评估五重功能,在职教研究领域,摘要需突出实践价值与创新点,例如某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其摘要通过“三维动态评估模型”的阐述,使评审专家在30秒内把握研究核心,最终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摘要撰写规范
学术写作标准要求摘要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且需满足独立性、完整性、准确性、平实性、求新性五项原则,某高职“红色文化融入文学课程”研究,其摘要通过“量化分析+质性研究”的方法描述,既体现学术严谨性,又突出职教特色。
(三)高职文学论文摘要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文学类研究兼具学术性与应用性,摘要需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某高职“地方戏曲进校园”研究,其摘要通过“文化认同度提升23%”的数据呈现,既体现学术贡献,又彰显职教服务地方文化的功能。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采集
选取2020-2024年发表的200篇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作为样本,覆盖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三大数据库,涉及课程思政、非遗传承、文化创新等8个研究方向。
(二)分析框架
构建包含要素完整性、逻辑清晰度、语言规范性、学术创新性、实践价值性5个维度的评价体系,每个维度下设3-5个二级指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评分。
(三)实证验证
选取某高职院校文学教研室2024年提交的15篇论文摘要进行标准化模板应用测试,对比修改前后摘要在5个维度的得分变化,验证模板有效性。
研究发现
(一)当前摘要存在的主要问题
- 要素缺失:32%的摘要未明确研究方法,28%的摘要未阐述研究结论,某高职“网络文学创作教学”研究摘要,仅描述“采用项目教学法”,未说明具体实施步骤与效果评估。
- 逻辑断裂:21%的摘要存在“目的-方法-结果”脱节问题,某高职“古典诗词教学创新”研究摘要,研究目的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但结果部分仅描述“开展3次讲座”,未建立逻辑关联。
- 语言冗余:19%的摘要包含背景介绍、文献综述等非核心信息,某高职“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摘要,用120字描述“儿童文学发展史”,挤占关键信息空间。
(二)标准化撰写模板构建
基于四要素结构化写作法,构建高职文学论文摘要标准化模板:
- 研究背景(30-50字):简述研究领域的现状与问题。“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学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问题”。
- 研究目的(20-40字):明确研究的核心目标。“本研究旨在构建‘产教融合’型文学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 研究方法(50-80字):描述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采用准实验设计,将20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施‘项目导向+企业导师’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通过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
- 研究结果与结论(80-120字):概括关键发现与学术贡献。“实验组学生在文学创作能力(t=3.21,p<0.01)、职业认同感(t=2.87,p<0.05)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验证了‘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性,为高职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
(三)实证验证结果
标准化模板应用后,15篇测试摘要在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提升显著:信息完整度从62分提升至85分,逻辑清晰度从58分提升至76分,学术规范性从71分提升至89分,某高职“新媒体写作教学”研究摘要,修改后明确“采用混合式教学法”,补充“实验组学生作品点击量提升41%”的数据,逻辑关联性与实践价值显著增强。
讨论与建议
(一)提升摘要撰写质量的策略
- 要素导向写作:以四要素为框架,逐项填充内容,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在“研究方法”部分,需明确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方式、分析工具。
- 逻辑链构建:采用“问题-方法-结果-价值”的递进式结构,确保各部分紧密关联,某高职“民间文学传承”研究摘要,通过“传承断层问题→口述史采集法→收集52份口述资料→构建数字化传承平台”的逻辑链,体现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
- 语言精炼技巧:删除背景介绍、文献综述等非核心信息,使用“动词+名词”结构简化表述,将“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简化为“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二)对高职院校的建议
- 开设摘要撰写工作坊:将摘要写作纳入教师发展培训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写作、专家点评等环节,提升教师摘要撰写能力。
- 建立摘要审核机制:在论文投稿前,由教研室组织同行评议,重点审核要素完整性、逻辑清晰度、语言规范性,确保摘要质量达标。
- 推广标准化模板:将标准化模板纳入学校论文写作指南,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撰写框架,降低写作难度。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文学类论文摘要的标准化撰写模板,验证了其在提升信息完整度、逻辑清晰度、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研究方向(如课程思政、非遗传承)的摘要撰写特色,完善模板的适用性,建议高职院校将摘要撰写质量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推动职教研究论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