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艺术学论文

戏剧影视学论文选题:短视频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研究

戏剧影视学论文聚焦“短视频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研究”,此选题旨在深入剖析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中,短视频这一新兴传播形式给传统戏剧传播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研究将探讨短视…

戏剧影视学论文聚焦“短视频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研究”,此选题旨在深入剖析在当下数字化浪潮中,短视频这一新兴传播形式给传统戏剧传播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研究将探讨短视频如何改变传统戏剧的传播渠道、受众范围、传播效果等,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如扩大受众群体、提升传播效率;同时也关注可能面临的挑战,为传统戏剧在短视频时代找到更有效的传播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机遇、挑战与路径优化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传播格局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传统戏剧突破时空限制、触达年轻受众的核心渠道,截至2025年6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3亿,使用率96.4%,其中00后与90后对“非遗”戏曲的关注度占比超67%,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特性与传统戏剧的完整叙事需求形成张力,导致传播效果呈现“认知普及”与“深度缺失”的双重性,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如何重构传统戏剧的传播生态,探讨技术赋能与文化解构的辩证关系,为传统戏剧的数字化生存提供理论支撑。

短视频对传统戏剧传播的赋能机制

  1. 传播范式革新:从剧场到云端
    短视频打破传统戏剧“剧场-电视”的线性传播模式,通过竖屏剪辑、特效包装等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转化为15-90秒的视觉符号,抖音平台将京剧《穆桂英挂帅》换装视频与豫剧《满江红》配乐剪辑结合,单条视频点赞量超85万,实现跨地域、跨代际的快速传播,这种“切片式”传播使传统戏剧从叙事艺术转向氛围驱动的视觉表演,降低了年轻受众的接受门槛。

  2. 受众参与重构:从观看者到创作者
    短视频平台通过“挑战赛”“连麦直播”等互动机制,将受众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2020年抖音“戏剧月”活动中,用户上传模仿《恋爱的犀牛》片段的视频超50万条,形成“专业内容-用户再创作-二次传播”的闭环,这种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不仅扩大了传播半径,更通过“汉服变装”“戏曲妆容教学”等话题,将戏剧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3. 商业价值激活:从文化符号到消费产品
    短视频平台为传统戏剧衍生品提供了精准营销渠道,川剧变脸娃娃、戏风陶塑等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展示制作工艺,吸引用户线下体验,带动实体店销售额增长,戏曲演员通过直播打赏、品牌合作实现收入多元化,例如越剧演员陈丽君的短视频合集点赞量超257万,其粉丝群体中70%为非戏曲从业者,凸显了短视频的商业转化能力。

短视频传播的潜在风险与文化解构

  1. 碎片化传播导致的认知浅层化
    短视频的时长限制使传统戏剧被简化为“唱段”“身段”等孤立元素,观众难以理解完整剧情与文化内涵,黄梅戏《游龙戏凤》的短视频仅展示“一人多角”的表演技巧,却忽略了对人物关系与历史背景的阐释,导致观众对戏剧的认知停留在“视觉奇观”层面。

  2. 娱乐化改编引发的文化失真
    为追求流量,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对传统戏剧进行“魔改”,如将京剧唱腔与电子舞曲结合,或恶搞历史典故,2021年女网红“小潘潘”魔改黄梅戏事件引发舆论争议,央视点名批评其“不尊重传统文化”,这种娱乐化倾向削弱了戏剧的艺术严肃性,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异化。

  3. 算法推荐加剧的“信息茧房”效应
    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送个性化内容,使用户长期接触同类戏剧片段,形成审美固化,赣剧演员陈俐的赏析课堂视频虽获20万点赞,但粉丝群体集中于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未能有效拓展更广泛的受众,这种“圈层化”传播限制了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优化路径:技术赋能与文化守正的平衡生产: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戏剧机构应构建“短视频+长视频”的传播矩阵,例如将完整剧目拆解为“剧情预告”“名段赏析”“幕后花絮”等系列短视频,同时通过直播呈现整场演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与抖音合作的“戏剧月”活动,通过“5分钟精华版+2小时完整版”的分层传播,既吸引新观众,又满足深度需求。

  1. 监管机制:从“平台自治”到“多方共治”
    建立“创作者-平台-行业协会”三级审核体系,制定传统戏剧短视频内容规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抖音发布《戏剧短视频创作指南》,明确禁止篡改唱腔、歪曲历史等行为,并对违规账号实施限流、封禁等处罚。

  2. 线下联动:从“云端观看”到“剧场体验”
    通过短视频引流至线下场景,例如发布剧场座位视角、演员谢幕花絮等内容,激发观众走进剧场的动机,2024年北京人艺在抖音发起“打卡老舍茶馆”活动,用户上传观剧照片可兑换周边文创,带动线下票房增长。

结论与展望

短视频对传统戏剧传播的影响呈现“赋能-解构-重构”的动态过程,其通过技术手段扩大了传播半径、激活了商业价值,但也面临文化失真、审美浅层化等挑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1. 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戏剧表演的“沉浸式”短视频呈现;
  2. 如何构建跨平台的传统戏剧传播评价体系;
  3. 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短视频推动中国戏剧的海外传播。
    唯有在技术赋能与文化守正之间找到平衡点,传统戏剧方能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yishu/1178.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