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贺兰山岩画分布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是史前人类用石器或金属工具在山体岩壁上刻磨而成的艺术遗产,内容涵盖狩猎、放牧、舞蹈、祭祀等场景,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精神世界。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如符号化的人面像、动态化的动物形象)与原始美学特征(如自然、简括、生动)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将贺兰山岩画题材引入油画创作,既能拓展油画的表现维度,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结合油画创作的技法与形式语言,探索其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路径。研究方法包括:
实地考察:对贺兰山岩画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图像与文献资料;
文献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贺兰山岩画及岩画题材艺术创作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选取国内外优秀岩画题材油画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实践:以《源》系列油画创作为例,验证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二、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2.1 艺术特征分析
2.1.1 造型语言:符号化与动态化
贺兰山岩画以简洁的线条与符号化的形象表现事物本质。例如:
人面像岩画:通过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组合,表现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原始信仰;
动物岩画:以侧面构图法刻画羊、鹿、马等动物,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表现动态特征(如奔跑、跳跃)。
2.1.2 形式规律:节奏与韵律
岩画的布局呈现明显的节奏感:
带状分布:如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中,动物图案的排列方向指示放牧或迁徙路线;
片状分布:同一区域内的岩画通过内容关联(如狩猎场景与祭祀场景的组合)形成叙事性节奏。
2.1.3 色彩表现:自然材料的运用
史前岩画以矿物颜料为主,色彩单一但对比强烈(如红、黑、白)。这种原始色彩语言为油画创作提供了“减法美学”的启示。
2.2 文化内涵解读
2.2.1 自然崇拜与图腾信仰
贺兰山岩画中大量出现太阳、月亮、星辰等自然元素,以及人面与动物结合的“神灵”形象,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神化。例如:
人面像岩画:被视为部落图腾的物化载体,其夸张的五官特征(如大眼睛、长鼻子)象征超自然力量。
2.2.2 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
岩画记录了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等场景,揭示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精神追求。例如:
舞蹈岩画:通过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形式,表现丰收、祭祀、战争等活动的热烈氛围。
三、贺兰山岩画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3.1 视觉空间构图: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
岩画以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而油画可通过透视、光影等技法增强空间感。例如:
案例分析: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受伤的野牛》通过洞壁自然裂痕表现肌肉纹理,油画创作可借鉴其“借势造形”手法,利用画布底色或笔触方向增强立体感。
3.2 线条与色彩: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3.2.1 线条表现
岩画线条以“写意”为主,油画可结合西方表现主义技法,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疏密传递情感。例如:
创作实践:在《源·狩猎》中,用粗犷的斜刀笔触表现猎人追逐羊群的动态,线条的断裂感强化紧张氛围。
3.2.2 色彩运用
岩画色彩以自然矿物为主,油画可借鉴其“少即是多”的原则,通过单色或对比色表现主题。例如:
案例分析: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中国马》以棕色平涂表现马身,油画创作可简化色彩层次,用“分染”技法增强体积感。
3.3 材质与技法:综合材料的探索
岩画以石刻为主,油画可结合拼贴、拓印等技法模拟岩画质感。例如:
创作实践:在《源·祭祀》中,将砂纸、麻布等材料拼贴于画布底层,再用刮刀涂抹厚涂颜料,模拟岩壁的粗糙质感。
四、贺兰山岩画题材油画创作的实践路径
4.1 主题选择:从岩画内容到当代叙事
历史主题:以狩猎、祭祀等场景为原型,表现古代人类的生存智慧;
文化主题:以人面像、图腾符号为元素,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生态主题:结合贺兰山自然景观,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2 技法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刀法运用:借鉴木刻版画的刀痕语言,通过斜刀、平刀的刻制痕迹表现岩画的原始质感;
数字技术辅助:利用3D建模或AR技术,将岩画元素转化为动态视觉语言,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4.3 创作案例分析:以《源》系列为例
4.3.1 《源·狩猎》
构图:采用对角线构图,表现猎人追逐羊群的动态;
色彩:以赭石色为主色调,模拟岩画矿物颜料;
技法:用刮刀刻画猎人弓箭的金属质感,与羊群柔软的毛发形成对比。
4.3.2 《源·祭祀》
构图:以圆形为中心,表现巫师舞蹈的向心力;
色彩:以黑色为背景,突出白色人面像的神秘感;
技法:结合拼贴与拓印,将砂纸纹理与油彩融合,模拟岩壁的沧桑感。
五、结论
贺兰山岩画题材油画创作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深度对话。通过分析岩画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结合油画创作的技法与形式语言,本文提出从视觉空间、线条色彩、材质技法等维度进行创新实践的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岩画元素与跨媒介艺术的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蔡秀华, 李海波. 贺兰山岩画美学价值初探[J]. 艺术研究, 2010.
张雯. 贺兰山岩画题材油画创作探究[D]. 北方民族大学, 2024.
汤惠生. 宁夏大麦地岩画的时代及相关问题[J]. 考古学报, 2005.
盖山林. 中国岩画学研究述评[J]. 考古, 2000.
拉斯科洞窟岩画研究组. 拉斯科洞窟艺术[M]. 法国文化部,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