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选题: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治理痛点

生态治理痛点显著:侵权盗版猖獗,影视行业年损失超200亿元;低俗内容泛滥,未成年人“热舞”视频频现;平台监管缺位,部分平台故意放任侵权行为,对低俗内容处置滞后;…

生态治理痛点显著:侵权盗版猖獗,影视行业年损失超200亿元;低俗内容泛滥,未成年人“热舞”视频频现;平台监管缺位,部分平台故意放任侵权行为,对低俗内容处置滞后;商业化短视,创作者为流量制造冲突、跨越底线;算法滥用加剧“信息茧房”,用户接触多元信息受限,治理需多方协同,强化政策监管、平台自律与用户参与。

选题名称

《短视频平台内容生态治理的“三重困境”:算法推荐、用户行为与监管悖论》
(或:《流量至上与价值失衡:短视频内容生态治理的痛点与破局路径》)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行业现状: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TikTok)已成为全球主流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规模超10亿,日均使用时长超2小时。
  2. 治理必要性低俗化、虚假信息、版权侵权、算法偏见等问题频发,引发社会争议与监管介入(如网信办“清朗行动”)。
  3. 研究价值:揭示平台治理的深层矛盾,为行业规范、政策制定及用户权益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核心痛点分析

算法推荐机制的双刃剑效应

  • 痛点
    • 算法为追求用户停留时长,优先推送“高刺激、低质量”内容(如猎奇、软色情),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信息茧房加剧:用户被困在同质化内容中,削弱公共议题讨论空间。
  • 案例
    • 某平台“未成年妈妈”内容被算法放大,引发舆论批评。
    • 极端观点内容通过算法推荐形成“回声室效应”。

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治理困境

  • 痛点
    •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海量UGC导致人工审核成本高,AI审核易误判(如文化符号误伤)。
    • 创作者激励与内容合规的冲突:平台流量分成机制鼓励“标题党”“搬运号”,抑制原创优质内容。
    • 隐私与版权问题:用户数据滥用、未经授权的音乐/影视剪辑侵权频发。
  • 案例
    • 某博主因“二次创作”影视片段被版权方起诉。
    • 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如人脸信息被非法获取)。

平台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博弈

  • 痛点
    • “避风港原则”的滥用:平台以“技术中立”为由推卸内容审核责任,导致违规内容传播。
    • 的边界模糊:软广、隐性营销伪装成普通内容,欺骗用户。
    • 跨国治理差异:全球化平台(如TikTok)面临不同国家文化、法律冲突(如欧美对儿童数据的保护)。
  • 案例
    • 某平台因未及时下架虚假广告被罚款。
    • 海外版TikTok因内容审核标准争议遭多国调查。

监管滞后与技术迭代的失衡

  • 痛点
    • 法律滞后性:现有法规(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难以覆盖AI生成内容、深度伪造等新技术。
    • 地方与中央监管的协调难题:属地化管理导致跨区域违规内容治理效率低下。
  • 案例

    AI换脸技术被用于制作虚假名人视频,引发法律空白讨论。

研究方法与框架

  1. 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短视频治理政策、学术研究及行业报告。
  2. 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平台(如抖音、YouTube)及热点事件进行深度剖析。
  3. 用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分析用户对内容治理的认知与需求。
  4. 比较研究:对比中美、欧盟等地区治理模式差异。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1. 理论价值:结合传播学“议程设置”“把关人”理论,分析算法时代的权力重构。
  2. 实践价值:提出“技术+制度+用户”协同治理方案,如动态审核模型、创作者信用体系等。
  3. 创新视角:从“生态学”角度切入,将平台视为动态生态系统,强调多方主体(用户、创作者、广告主、政府)的互动关系。

延伸讨论方向

  1. 短视频平台的“社会责任”边界如何界定?
  2. AI技术能否成为内容治理的解决方案,还是加剧问题?
  3. 用户如何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共治者”?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生态治理是技术、伦理与法律的交叉命题,本研究旨在揭示痛点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数字内容生态提供路径参考。

备注:可根据具体研究方向调整侧重点(如聚焦某一平台、某一类型内容或某一治理手段),并结合最新政策动态(如AI监管法案)增强时效性。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xuanti/2297.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