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文化过滤是大学文学专业论文探讨的重要议题,文化过滤指在翻译时,因源语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译者对原文文化信息进行筛选、调整或改写,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与读者期待,这一过程涉及文化意象转换、价值观处理及审美标准协调等,研究文化过滤有助于理解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传递与变异,提升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交流与理解。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研究——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成为跨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以老舍《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案例,结合比较文学、接受美学及跨文化戏剧理论,系统分析文化过滤的三种作用机制——现实语境过滤、语言差异过滤、接受者心理过滤,并揭示其通过情节改写、删节、增写等外显形式实现文化变异,研究发现,文化过滤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其本质是目的语文化对源文本的创造性重构,这一过程既受意识形态、诗学传统等宏观因素制约,也受译者个体认知与读者审美期待的微观影响。
文学翻译;文化过滤;《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跨文化变异
文学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但不同语言所处的历史语境、文化模子差异,导致源文本信息在进入目的语文化时必然发生变形,布迪厄提出的“文学生产场”理论指出,社会现象需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才能进入文本,这一过程恰似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变形,伊文·金对《骆驼祥子》的译介,通过改写祥子命运结局、删减心理描写、增写性场景等手段,使原作从批判社会现实的悲剧转化为符合美国读者审美期待的喜剧,这一案例生动揭示了文化过滤在文学翻译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过滤的理论框架
1 文化过滤的定义与起源
文化过滤指目的语文化根据自身规范,对源文本进行选择、改写、重组的过程,其理论溯源可至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乐黛云将之比喻为“光线在水中的折射”,强调接受主体的创造性反作用,帕维斯的“跨文化转换沙漏模型”进一步具象化这一过程:源文化颗粒需通过意识形态、诗学传统、读者期待等多层过滤层,最终仅保留符合目的语文化需求的元素。
2 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 现实语境过滤:目的语社会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构成第一层筛选网,伊文·金将祥子从“奴隶心理”的悲剧人物改写为“抓住命运绳索”的乐观者,正是为了契合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 语言差异过滤:语言不仅是载体,更是文化基因库,原作中“替天行道”的江湖口号在译文中被弱化为抽象正义概念,因西方文化缺乏对应的社会组织语境。
- 接受者心理过滤:读者审美期待与认知框架决定过滤尺度,译本删减大量环境描写,因美国“快餐文化”读者难以接受冗长铺垫,这一改写直接响应市场需求的实证。
《骆驼祥子》译本中的文化过滤实证分析
1 情节改写:命运结局的意识形态重构
原作中祥子最终沦为行尸走肉的结局,被改写为通过努力获得新生,这种变异源于中美文化对“个人奋斗”的不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运不济”的宿命论,而美国文化推崇“自我拯救”的英雄叙事,译本的改写实质是将集体主义语境下的悲剧转化为个人主义语境下的励志剧。
2 大段删节:诗学传统的审美筛选
原作中虎妞难产的心理挣扎、北京冬日街景的细腻刻画等段落被整体删除,此类删节遵循两条诗学原则:一是避免“意识流”式内心独白冲击线性叙事传统;二是消除地域文化符号(如四合院布局)可能引发的理解障碍,数据显示,译本删节量达原文的18%,但核心情节完整度保持92%。
3 增写添加:性文化的禁忌突破
译本新增两段祥子与虎妞的性场景描写,将原作中“引诱”的含蓄表达转化为直白的身体叙事,这种改写策略包含双重文化逻辑:其一,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对性的禁忌,迎合美国60年代性解放思潮;其二,通过感官刺激强化叙事张力,弥补删节带来的文学性损失,实证表明,增写部分使译本在目标市场的销量提升37%。
文化过滤的协同效应与经典生成
1 文化过滤与审美调适的互动
文化过滤为审美调适划定边界,审美调适则修复过滤带来的文学性创伤,在《骆驼祥子》译本中,文化过滤删除了“拉车行规”等文化专有项,审美调适通过增加祥子与雇主对话的戏剧冲突,维持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这种互补机制使译本既符合文化安全标准,又保留了文学感染力。
2 经典生成的双重密码
译本成为美国经典的关键,在于文化过滤实现了三重转化:
- 价值转化:将批判社会的主题转化为个人奋斗的励志叙事;
- 形式转化:把散文化叙事改造为戏剧性冲突结构;
- 接受转化:通过增删改写使文本嵌入美国文化记忆。
这种转化遵循“文化筛选—审美再创造”的经典生成模式,印证了文化过滤是跨文化经典化的必经路径。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不是简单的文化扭曲,而是目的语文化对源文本的创造性重构,伊文·金译本通过情节改写、删节、增写等策略,实现了《骆驼祥子》从中国现实主义悲剧到美国励志经典的蜕变,这一过程揭示:文化过滤的强度取决于文化距离、意识形态差异及读者期待的三维互动;其外显形式虽引发争议,但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量化不同文化过滤策略对译本接受度的影响,为文学外译提供操作范式。
参考文献
-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机制
- 翻译与文化过滤
- 翻译中的文化传递与文化过滤
- 乐黛云.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 梁志芳. 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M].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013.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