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小说人物常陷入独特困境,他们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直面自由带来的沉重责任,在无预设意义的世界中,需自主抉择人生方向与价值,这种自由并非轻松愉悦,反而引发焦虑与迷茫,人物在抉择中挣扎,试图在虚无里构建意义,却不断遭遇挫折,他们的困境深刻反映存在主义核心,即人被抛入世界,必须依靠自身行动赋予生命意义,在不确定中探寻存在的真谛。
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小说人物的困境解析
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先于本质”为核心命题,强调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自由选择与责任承担,在文学创作中,这一哲学思潮通过人物对孤独、荒诞、死亡等困境的回应得以具象化,以下从四个维度解析存在主义小说人物的典型困境:
存在性孤独:与世界、他人、自我的三重疏离
-
与世界的疏离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荒诞的、非理性的,在贾平凹《暂坐》中,海若等女性虽身处都市,却因物质过剩与精神空虚陷入存在性孤独,她们通过供奉佛像、等待“活佛”寻求救赎,但最终发现外在寄托无法填补内心虚无,世界对个体的呼唤始终保持沉默。 -
与他人的疏离
萨特指出“他人即地狱”,人与人之间因主体性冲突无法真正理解,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因在母亲葬礼上未流泪被社会审判,其真实行为被异化为“冷漠”的符号,法庭上,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均以预设的道德模板解读他,却无人倾听他“始终真诚地活着”的呐喊。 -
与自我的疏离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常因社会角色扮演而迷失自我,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中揭示,人物在衰老与死亡阴影下,意识流动呈现碎片化特征,如《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夫人,其自我认知在家庭责任与艺术追求间撕裂,最终在时间流逝中模糊了本真存在。
荒诞感:无意义世界中的生存挣扎
-
世界荒诞性的具象化
加缪在《鼠疫》中通过鼠疫的突然爆发与消失,隐喻世界秩序的偶然性与无意义,居民从冷漠自保到集体抗争,最终发现鼠疫的消失同样荒诞,反抗行为本身成为对抗虚无的方式。 -
个体对荒诞的回应
- 反抗型:如《斯通纳》中的斯通纳,在学术压抑与婚姻失败中坚持教学理想,通过知识传承赋予生命意义。
- 逃避型:如《围城》中的方鸿渐,因精神无根状态盲从他人评价,从留学归国到三闾大学任教,始终在他人地狱中轮回。
- 极端型:萨特短篇小说《艾罗斯特拉特》中的反英雄,通过向人群开枪证明存在,其行为虽荒诞,却以破坏性方式凸显自由选择的绝对性。
死亡焦虑:存在终点的不可回避性
-
死亡作为存在的最高可能性
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存在的终极背景,它使生命意义得以凸显,在《暂坐》中,冯迎死于马航事件、夏自花死于白血病,作者以寓言化与追叙手法呈现死亡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暗示个体在时间流逝中始终面临存在消亡的威胁。 -
对死亡的哲学回应
- 海德格尔式:强调“向死而生”,通过直面死亡唤醒本真存在,如《大都会》中的艾瑞克,在一天内经历信息过载与存在危机,最终在死亡焦虑中重构对时间的认知。
- 蒂利希式:将死亡焦虑分为对命运、空虚、罪过的三类,其中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为普遍,如《简爱》中方鸿渐虽未直接面对死亡,但其精神虚无状态实为对存在消亡的隐性恐惧。
自由与责任:选择的双重困境
-
绝对自由带来的惶惑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拥有绝对自由,但选择必然伴随责任,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因拒绝伪装情感被判死刑,其“怎样都行”的态度实为对自由选择的极端实践,却因违背社会规范付出代价。 -
责任承担的沉重性
- 道德勇气型:如《斯通纳》中的斯通纳,在学术腐败中坚持原则,其选择虽导致孤立,却通过道德自律实现自我超越。
- 虚无主义型:如《艾罗斯特拉特》中的反英雄,以破坏行为逃避责任,最终陷入更深的虚无。
困境突破的可能路径
-
通过艺术创造赋予意义
梵高生前贫困潦倒,却通过强烈色彩与独特笔触表达内心情感,其画作在死后获得认可,证明艺术创作可成为对抗存在虚无的方式。 -
通过关系重建连接
《暂坐》中希立水虽经历婚姻失败,仍坚持寻找幸福,其行动暗示个体可通过主动建立关系缓解孤独。 -
通过哲学反思超越困境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提出,虽世界荒诞,但个体可通过反抗行为赋予生命意义,如斯通纳在学术困境中坚持教学,其坚持本身即是对存在困境的超越。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