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边疆文学异域相关大学文学专业论文,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异域元素融入其中,为文学创作与研究带来丰富素材与独特视角,大学文学专业论文围绕此展开探讨,涉及边疆文学异域题材的创作特点、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旨在深入挖掘边疆文学异域魅力,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发展,为文学领域贡献新的思考与见解 。
文化身份、叙事策略与审美重构 边疆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版图中的特殊场域,其异域性既源于地理空间的边缘性,更根植于多元文化交织的张力,本文以西南边疆文学为研究对象,结合后殖民理论、文化地理学及叙事学方法,探讨边疆文学如何通过“异域性”重构文化身份、突破中心话语霸权,并在全球化语境中实现审美创新,研究发现,边疆文学的异域性呈现为“地理景观的诗意化”“民俗物志的符号化”及“跨境叙事的流动性”三重维度,其核心价值在于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提供鲜活的文学注脚。
引言:边疆文学的“异域性”悖论
中国边疆地区(如云南、西藏、新疆)因地理封闭性、民族多样性及历史复杂性,长期被主流文学视为“他者”存在,汉文化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下,边疆文学常被简化为“地方性知识”的载体,其异域性被异化为猎奇对象或文化标本,随着后殖民理论引入及“新南方写作”兴起,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边疆文学的异域性:它既是文化抵抗的武器,也是跨文化对话的桥梁;既是边缘群体的身份宣言,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证明。
本文以西南边疆(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文学为核心案例,结合阿来、范稳、李娟等作家的创作实践,解析边疆文学如何通过“异域性”书写突破中心话语束缚,构建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
地理景观的诗意化:从“静默背景”到“叙事主体”
(一)中心话语下的景观失语
在传统乡土文学中,地理景观常作为“静默的哑者”存在,其功能仅限于烘托人物情感或象征社会变迁,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水虽具美感,但始终服务于对“人性美”的赞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黄土高原的苍凉,亦是对农民苦难的无声注脚,这种“人主景仆”的叙事模式,本质是现代性对自然的征服欲在文学中的投射。
(二)边疆文学的景观革命
边疆文学突破了这一范式,将地理景观升格为叙事主体,阿来《山珍三部曲》中,高原森林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更是具有灵性的生命体:松茸的生长周期与藏族村民的命运交织,冰川的消融隐喻着传统文化的危机,这种“景观叙事”并非简单赋予自然以人格,而是通过物我交融的视角,揭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范稳《碧色寨》则以滇越铁路为地理轴线,将南溪河谷的瘴气、人字桥的钢铁、碧色寨的法式建筑转化为历史记忆的载体,铁路不仅是殖民者征服的工具,更是多民族文化碰撞的熔炉——彝族劳工的号子、法国工程师的蓝图、越南商贩的货物,在铁轨上交织成一首边疆交响曲。
民俗物志的符号化:从“文化负累”到“身份资本”
(一)中心话语对民俗的污名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边疆民俗常被贴上“落后”“野蛮”的标签,藏族的天葬仪式因涉及尸体处理,长期被主流社会视为“不文明”;彝族的火把节因伴随燃烧行为,被简化为“原始崇拜”,这种污名化本质是文化霸权的表现,其目的是通过否定他者文化,巩固中心话语的合法性。
(二)边疆文学的民俗重构
边疆文学通过“符号化”策略,将民俗转化为文化身份的象征,李娟《冬牧场》中,哈萨克族的转场习俗不再是“游牧落后”的证明,而是成为对抗现代性异化的精神资源:牧民在零下40度的荒野中坚守传统,其生存智慧本身就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开发的批判。
乌热尔图《老人与鹿》则将鄂温克族的萨满教仪式升华为生态伦理的寓言,当老人为保护驯鹿与开发商对抗时,萨满鼓声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对自然神圣性的呼唤,这种符号化处理,使民俗从“被改造的对象”转变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跨境叙事的流动性:从“边缘封闭”到“全球连接”
(一)传统边疆文学的封闭性
受地理环境限制,传统边疆文学常呈现“内循环”特征,西藏文学长期聚焦于农奴制批判与宗教改革,其叙事空间局限于高原内部;新疆文学则多围绕绿洲农业与游牧迁徙展开,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这种封闭性虽保留了文化纯粹性,却也限制了文学的影响力。
(二)新南方写作的跨境突破
“新南方写作”的兴起,为边疆文学提供了跨境叙事的可能,范稳《碧色寨》以滇越铁路为纽带,将云南与越南、法国连接成文化三角:法国工程师的浪漫主义、越南商贩的务实精神、彝族劳工的坚韧品格,在铁路修建过程中碰撞出火花,这种跨境叙事不仅拓展了文学的地理维度,更揭示了全球化进程中边疆地区的复杂角色——既是文化碰撞的前沿,也是文明交融的枢纽。
马峰对范稳作品的解读进一步指出,滇越铁路的叙事具有“去中心化”意义:它打破了“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将边疆转化为多极文化互动的场域,当法国殖民者发现云南并非“未开化的黄金国”,而是拥有独立文明体系的主体时,其文化优越感便彻底崩塌。
边疆文学异域性的当代价值
边疆文学的异域性书写,本质是对文化单一性的反抗,它通过地理景观的诗意化、民俗物志的符号化及跨境叙事的流动性,构建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边疆不再是“被拯救的对象”,而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异域性不再是“落后的标记”,而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证明”。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1)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边疆文学的异域性表达(如VR技术对高原景观的沉浸式呈现);2)边疆文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传播功能;3)年轻一代作家(如90后、00后)对异域性的解构与重构,边疆文学的异域性研究,不仅关乎文学审美,更关乎中华文化如何在全球语境中保持开放性与包容性。
参考文献(示例):
- 金春平. 游牧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学的主体话语构建[J]. 微信公众平台, 2022.
- 韩子勇. 西部:偏远省份的写作[M]. // 西部文学研究丛书, 1998.
- 范稳. 碧色寨[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李娟. 冬牧场[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2.
- 马峰. “新南方写作”的边疆跨境叙事——以范稳的长篇小说《碧色寨》为例[J]. 微信公众平台,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