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高影响力作者图谱”合作网络分析

对参考文献中“高影响力作者图谱”进行合作网络分析,旨在梳理高影响力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与网络结构,通过构建合作网络图谱,可直观呈现作者间的合作频次、紧密程度及核心作…

对参考文献中“高影响力作者图谱”进行合作网络分析,旨在梳理高影响力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与网络结构,通过构建合作网络图谱,可直观呈现作者间的合作频次、紧密程度及核心作者群体,该分析有助于识别学术领域的关键人物、研究团队及其合作模式,揭示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的路径,为理解学科发展动态、评估研究影响力及促进未来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

合作网络分析的核心发现与结构特征

核心作者与合作模式

  1. 高产作者与核心机构

    • 电子文件研究领域:冯惠玲、何嘉荪、刘越男等作者被引频次居前列,其文献被引数占统计样本的近1/4,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是该领域的研究中心。
    • 图书情报领域:以黄如花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形成典型合作网络,黄如花作为第一作者发文17篇,与11位作者直接合作,但缺乏双向合作(如与李楠合作4篇,但李楠与其他成员交流较少)。
    • 融资约束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翟淑萍、顾群发文量并列首位(各11篇),财经类院校作者占比近半,显示机构对研究主题的集中影响。
  2. 合作网络结构特征

    • 子网络规模与类型
      • 武汉大学作者合作网络中,71%为小型子网络(2人合作占比35%),5人及以上子网络仅18个,最大合作网络由35位作者组成。
      • 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英文论文合作网络呈现无尺度特性(少数节点连接大量边)和小世界特性(短路径连接)。
    • 合作稳定性
      • 图书情报领域合作网络生命周期较短,不同团队间协作稀松,学术联系较弱。
      • 档案学领域高产作者间合作网络可达性较好,但合作小团体数量少,受地理位置影响显著。

合作网络分析方法与工具

  1. 定量分析方法

    • 节点度与强度:通过构建无权网络(仅统计合作次数)和加权网络(累计共现频次),分析作者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武汉大学合作网络中,半数学者曾为第二作者,44%为第一作者。
    • 三方组模型:用于识别合作网络中的开放或封闭结构,如7-111D模型(比值37.78)和3-102模型(比值23.48)显示武汉大学合作网络以开放式模型为主导。
    • n-派系分析:划分合作关系子网,识别高合作学者,通过试探法确定n值,使子网成员稳定率超50%。
  2. 可视化工具

    • CiteSpace:用于生成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揭示研究主题演化(如计算机教学研究经历形成期、徘徊期、萎缩扩散期)。
    • Ucinet/Netdraw: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等指标,档案学领域合作网络密度低,但高产作者间信息传播效率高。
    • Gephi:可视化大型合作网络,识别关键节点和子群体。

高影响力作者识别与动态评估

  1. 高合作学者识别算法

    • 步骤
      1. 通过n-派系分析划分子网;
      2. 构建非0-1合作矩阵(记录合作次数);
      3. 计算合作人数向量,识别合作频次超团队总人数50%的学者;
      4. 验证二八定律(少数学者贡献80%以上合作)。
    • 案例:图书情报领域中,黄如花、肖希明等学者因合作频次高被识别为核心作者。
  2. 动态学术影响力评估

    • 指标
      • 发文量权重:第一作者发文权重最高,依次递减;
      • 度数中心度:考虑作者顺序的加权合作次数(如与A学者合作A1×w1 + A2×w2 +…)。
    • 模式分类
      • 稳步增长型:近期平均发文量和中心度高于长期均值;
      • 成熟波动型:近期指标低于长期均值。

领域差异与合作网络演化

  1. 学科交叉影响

    • 跨学科合作:基础数学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无标度特性,少数作者连接大量子网;计算机教学研究则因主题深化,跨团队协作较弱。
    • 地理因素:档案学领域合作受地理位置限制,区域性合作小团体特征明显。
  2. 网络动态演化

    • 生命周期:计算机教学研究合作网络生命周期短,需持续注入新成员维持活力;融资约束研究则因机构集中,网络稳定性较高。
    • 趋势预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可识别合作子群体的兴起(如新兴研究团队)和消亡(如传统方向萎缩)。

结论与建议

  1. 核心结论

    • 高影响力作者图谱揭示了“核心-边缘”结构,少数高产作者主导合作网络;
    • 合作模式受学科特性、机构政策和地理因素共同影响;
    • 动态评估需结合发文量、合作频次和中心度等多维度指标。
  2. 实践建议

    • 研究者:优先与高合作学者建立联系,利用可视化工具挖掘潜在合作者;
    • 机构:通过政策引导跨学科、跨机构合作,提升网络鲁棒性;
    • 期刊:关注高产作者团队的研究连续性,促进主题深化与传承。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wenxian/2875.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