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领域,针对AI生成内容(AIGC)的参考文献标注需遵循显性标识、隐性标识、工具披露、人工验证四大核心规则,结合国内外政策与学术规范形成系统性要求,具体规则如下:
显性标识:直接告知内容来源
-
文本标注
- 场景:使用ChatGPT、DeepSeek等工具润色语言、生成文献综述段落,或用Grammarly修改语法。
- 要求:在正文或脚注中明确标注工具名称及用途,
“本段经DeepSeek优化,修改占比约30%。”(需附被替换词汇对照表)
“以下结论基于AI辅助分析,完整代码见附录B。”
-
图像/图表标注
- 场景:利用MidJourney、DALL-E生成示意图,或通过AlphaFold创建分子结构图。
- 要求:在图注中标注生成工具、参数及人工验证过程,
“Figure created using DALL-E (prompt: '光催化反应机理图'),本图经人工核验符合实验数据。”
-
数据/代码标注
- 场景:通过GitHub Copilot生成算法代码,或使用IBM Watson分析实验数据。
- 要求:在方法部分详细描述工具名称、版本及参数设置,开源代码需在仓库中注明AI辅助部分。
隐性标识:文件元数据中嵌入溯源信息
-
技术要求
- 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包含:
- 生成合成内容属性信息(如“AI生成”)
- 服务提供者名称或编码
- 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
- 鼓励添加数字水印等形式的隐式标识。
- 的文件元数据中添加隐式标识,包含:
-
应用场景
- 被下载、复制或导出时,确保文件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不被删除或篡改。
- 跨境传播时,需保留国内执法所需的传播、制作要素,同时考虑国际互认需求。
工具披露:明确AI使用细节
-
投稿披露要求
- 作者需在投稿函和稿件中披露AI使用情况,包括:
- 使用者、工具名称及版本号
- 使用时间、提示词及生成内容范围
- 论文中因AI产生的想法需单独说明
- 示例声明:
“在本作品准备过程中,作者使用ChatGPT进行文献调研,生成内容经人工核验后整合至第三章。”
- 作者需在投稿函和稿件中披露AI使用情况,包括:
-
审稿披露要求
审稿人需向期刊披露是否使用AI辅助审稿,且不得将稿件上传至无法保证保密性的平台。
人工验证:确保内容真实性与可靠性
-
数据与结论验证
- 禁止直接使用AI生成的实验数据或图像,需提供原始数据证明。
- AI处理的数据需在方法部分详细说明算法及参数,结论需基于人工分析。
-
核实
- 所有引用AIGC的材料需有恰当出处,包括完整正确的引文。
- 需核实AI提供资料的准确性,防止引用不真实、有偏见的信息。
学术规范与违规处理
-
署名权禁令
AI工具不得作为论文作者,通讯作者需对AI生成内容承担全部责任。
-
禁止
禁止使用AIGC直接生成研究假设、撰写论文主体部分(如方法、结果、讨论)、解释数据或得出科学结论。
-
违规后果
- 抄袭或未披露AI生成内容将面临退稿、撤稿,甚至列入学术失信名单。
- 数据造假或不当引用将追究责任,并向作者所在单位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