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中关于行动研究循环表述部分,核心在于呈现一种持续改进、螺旋上升的研究模式,该循环通常涵盖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几个关键环节,先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目标与步骤,接着依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细致观察现象与数据,之后对观察结果深入反思,剖析问题与成效,基于此反思又生成新计划,开启下一轮循环,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教育实践与研究不断优化。
行动研究循环表述
行动研究循环的核心内涵
行动研究循环是教育实践者(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基于真实教育情境,通过系统性探究、反思与行动改进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其核心特征包括:
- 实践性:研究源于实践需求,服务于实践改进。
- 循环性: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轮循环均基于前一轮结果调整策略。
- 反思性:强调对行动过程及结果的持续批判性反思,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 合作性:常通过教师、研究者、行政人员等多方协作完成,促进专业性对话与资源共享。
行动研究循环的经典模式
-
勒温螺旋循环模式
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认为行动研究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反复回旋过程,每一轮循环均包含:- 计划:基于问题诊断与理论分析,制定行动方案。
- 行动:在真实情境中实施计划,保持灵活性以应对意外。
- 观察:系统收集行动过程、背景及结果数据(包括预期与非预期效果)。
- 反思:分析行动与目标的差距,修正计划并进入下一轮循环。
-
凯米斯循环模式
在勒温基础上细化,强调每一轮循环需完成:- 问题界定:明确研究焦点(如“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堂管理策略优化”)。
- 计划制定:设计具体行动步骤,预留调整空间。
- 行动实施:边执行边收集反馈,动态调整策略。
- 观察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教学日志等多元方式评估效果。
- 反思修正:根据评价结果修订计划,形成新循环。
-
埃利奥特阶梯式循环模式
将循环转化为阶梯式推进,强调:- 自我评鉴:教师通过教学日志、同事观摩等反思初始问题。
- 资料侦查:收集理论文献、学生作品等证据支持假设。
- 行动试验:分阶段实施策略,每阶段后监测效果并调整。
- 理论升华:从实践中提炼一般性规律,指导后续行动。
行动研究循环的实施步骤
-
问题诊断与筛选
- 来源:教学反思日记、同事讨论、学生反馈、文献研究等。
- 标准:问题需具实践性、可控性、研究热情及改进必要性。
- 示例:聚焦“如何通过提问策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
理论优选与计划制定
- 理论选择:依据问题匹配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
- :明确目标、对象、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预留弹性空间。
-
行动实施与动态调整
- 执行原则:保持灵活性,根据实时反馈修正策略(如调整提问方式、分组形式)。
- 数据收集:通过课堂录像、学生问卷、访谈记录等多元方式获取证据。
-
效果监控与反思评价
- 观察维度:行动背景、过程、结果(含非预期效果)。
- 反思重点:分析策略有效性,识别改进点(如提问是否促进深度思考)。
- 评价工具:量化数据(参与率、成绩)与质性描述(学生访谈)结合。
-
总结报告与循环延续
- 报告形式:描述性总结、个人叙事、合作研究故事等。
- 循环延续:根据反思结果进入下一轮循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行动研究循环的意义与挑战
-
意义
-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理论空转”与“实践盲目”。
-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研究素养。
- 增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回应教育现场的具体需求。
-
挑战
- 时间与资源限制:教师需平衡教学与研究负荷。
- 理论深度不足:需加强理论学习以支撑反思。
- 合作难度:需建立信任机制促进多方协作。
行动研究循环的典型案例
案例: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策略优化
- 问题诊断:教师通过教学日志发现学生参与度低,尤其低水平问题占比过高。
- 理论选择:采用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设计高阶提问策略。
- 行动实施:分阶段试验“追问法”“头脑风暴法”,记录学生反应。
- 效果监控: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高阶问题占比从30%提升至55%,学生深度思考增加。
- 反思修正:调整提问时机,增加等待时间,进入下一轮循环。
行动研究循环的未来趋势
- 技术融合:利用大数据、AI辅助分析行动效果。
- 跨学科协作:与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结合,深化理论支撑。
- 政策支持: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将行动研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
行动研究循环不仅是方法论,更是教育实践者实现专业成长与教学改进的路径,通过持续循环,教师能够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最终推动教育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