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文社会论文文化认同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文社会论文聚焦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认同作为乡村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凝聚村民力量、传承乡村特色至关重要,论文深入探讨如何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如民俗…

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文社会论文聚焦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认同作为乡村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凝聚村民力量、传承乡村特色至关重要,论文深入探讨如何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如民俗、技艺等,通过创新形式展现其魅力,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分析文化认同构建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 。

文化认同构建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产业、生态等物质层面的支撑,更需通过文化认同的构建实现精神层面的“铸魂”,本文基于人文社会视角,结合湖南土默特、芷江古冲村等典型案例,分析城镇化冲击下乡土文化认同的弱化现象,提出以文化资源挖掘、传播方式创新、传承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培育为核心的四维路径,研究表明,文化认同的强化能够提升农民主体性,促进乡村社会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文化认同;乡土文化;人文社会;传承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其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文化认同是贯穿各领域的核心纽带,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现代文化冲击使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质疑,文化认同面临弱化危机,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人文社会手段重构乡土文化认同,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命题。

文化认同的内涵与价值

1 文化认同的三维结构

文化认同包含认知、情感与价值三个层面:

  • 认知层面:对乡土文化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内涵特征的认知,土默特蒙古族通过长调民歌、那达慕大会等载体传承游牧文化记忆。
  • 情感层面: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归属感,湖南芷江古冲村以红色文化为基底,结合侗族民俗开发文旅项目,激发村民文化自豪感。
  • 价值层面:对乡土文化道德规范、生态理念的践行,如浙江安吉余村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2 文化认同的乡村振兴价值

  • 传承价值:文化认同是乡土文化代际传承的内在动力,湖南西江千户苗寨通过非遗工坊培养年轻传承人,避免传统技艺断层。
  • 凝聚价值:共同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江西婺源古村落通过宗族文化活动,促进村民协作与资源整合。
  • 精神价值:文化认同为农民提供精神寄托,安徽西递宏村以徽派建筑为载体,构建“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提升生活幸福感。

文化认同构建的挑战

1 城镇化冲击下的主体流失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文化传承断层,贵州部分苗寨因年轻人进城务工,传统银饰锻造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

2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价值解构

短视频、流行文化等现代媒介削弱乡土文化吸引力,调研显示,农村青少年对传统节庆的参与度较10年前下降42%,更倾向网络娱乐。

3 保护机制缺失下的传承困境

  • 资金不足:全国68%的农家书屋存在书籍更新滞后问题,种植、养殖类实用书籍占比不足15%。
  • 人才匮乏:乡村文化站专职人员中,具有艺术或文史背景的仅占23%。
  • 形式单一:76%的乡村文化活动仍以广场舞、电影放映为主,缺乏创新性。

文化认同构建的四维路径

1 资源挖掘:建立文化基因库

  • 普查与整理:组织专业团队对历史遗迹、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进行系统记录,湖南对土家族织锦技艺实施“活态传承”计划,建立数字化档案。
  • 核心价值提炼:挖掘乡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内蒙古通过“草原生态文化节”,传播游牧民族“敬畏自然”的哲学。

2 传播创新:拓展文化影响力

  • 新媒体赋能: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乡土文化,四川理塘县通过“丁真现象”带动藏族文化传播,2023年文旅收入同比增长187%。
  • 体验式活动:开发沉浸式文化项目,浙江余村推出“生态研学游”,让游客参与竹编制作、茶园采摘,增强文化感知。

3 传承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师徒制传承:建立“非遗传承人+学徒”模式,江苏苏州刺绣研究所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年轻绣娘。
  • 社区参与:鼓励村民自主组织文化活动,福建永定土楼通过“客家文化节”,让村民成为文化展示的主体。

4 产业培育:实现文化经济转化

  • 文旅融合: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占全村GDP的65%。
  • 手工艺产业化:推动传统技艺规模化生产,湖南湘西州通过“银饰锻造合作社”,带动2.3万名村民就业,年产值突破8亿元。

典型案例分析

1 湖南土默特:文化资本转化模式

基于“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转化理论,土默特左旗通过以下举措实现文化认同与经济效能双提升:

  • 非遗生产性保护:建立马头琴制作工坊,年产量达1.2万件,出口欧美市场。
  • 文化空间重构:修复大召寺等历史建筑,打造“蒙古文化主题街区”,2023年文旅收入同比增长155.6%。

2 浙江余村:生态文化引领转型

余村以“两山理论”为指导,通过文化认同构建推动绿色发展:

  • 价值观重塑:将“生态文化”纳入村规民约,禁止高污染产业入驻。
  • 产业升级:发展竹制品电商、乡村民宿等产业,村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至2024年的6.5万元。

结论与建议

文化认同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其构建需从资源挖掘、传播创新、传承机制、产业培育四方面协同推进,未来应重点关注:

  1. 政策支持:加大乡村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建立文化传承人补贴制度。
  2. 技术赋能:利用AR/VR技术开发虚拟文化体验项目,突破时空限制。
  3. 青年参与:实施“乡村文化创客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通过文化认同的强化,乡村不仅能实现物质富裕,更能构建具有精神归属感的“文化桃花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renwen/3575.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