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人文社会

质量管理研究中的人文社会论文工匠精神传承

质量管理研究里,人文社会视角下工匠精神传承是重要议题,工匠精神蕴含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严谨负责的态度等,是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关键支撑,在当下,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质量管理研究里,人文社会视角下工匠精神传承是重要议题,工匠精神蕴含着对技艺的极致追求、严谨负责的态度等,是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关键支撑,在当下,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快节奏社会对耐心专注的冲击等,但通过教育引导、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等人文社会手段,能激发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践行,让这一宝贵精神在新时代持续发扬,推动质量管理迈向更高水平 。

工匠精神传承

工匠精神作为质量管理的人文内核,其传承不仅关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承载着社会价值观的重塑,本文从人文社会视角出发,结合质量管理理论,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路径,通过分析日本“匠人文化”、瑞士精密制造等国际案例,以及中国“大国工匠”培育实践,揭示工匠精神传承对质量管理的深层影响,并提出通过教育体系改革、社会文化引导和制度创新实现工匠精神与质量管理的协同发展。

工匠精神;质量管理;人文社会;传承路径;大国工匠

在全球化竞争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背景下,质量管理已从技术标准层面延伸至文化价值层面,工匠精神作为质量管理的精神内核,其本质是“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表面是技术短板,深层则是工匠精神的缺失,本文从人文社会视角切入,探讨工匠精神传承如何通过价值观重塑、教育模式创新和制度保障,推动质量管理从“技术合规”向“文化自觉”转型。

工匠精神的人文社会内涵

1 职业伦理的具象化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职业伦理的实践化,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将“一生悬命”(全力以赴)作为职业信条,其寿司店虽仅10个座位,却需提前一月预定,这种对职业的极致投入,源于日本“匠人文化”中“技近乎道”的哲学观——技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生命意义的载体,类似地,中国“大国工匠”胡双钱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次品,其背后是“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信仰,这种伦理观使质量管理超越技术标准,成为生产者对社会的责任承诺。

2 社会信任的构建机制

工匠精神通过产品品质传递社会信任,瑞士制表业以“百年误差不超过1秒”为标准,其机械表芯的精密程度成为国家形象的象征,这种信任的建立,依赖于工匠群体对“细节决定成败”的集体认同,荣宝斋王玉良复刻《夜宴图》木板需1667块,耗时一年半,其“慢工出细活”的实践,重构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预期,社会信任的积累,反过来倒逼企业将质量管理从“合规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3 文化认同的传承载体

工匠精神是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日本京都“四大料理之神”通过单一食物(如寿司、天妇罗)形成文化符号,这种“专而精”的模式,使传统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延续,中国“非遗传承”同样依赖工匠精神:景德镇陶瓷匠人唐英数十年研究制瓷技法,其主持烧制的“唐窑”成为顶级精品的代名词,文化认同的强化,使质量管理从经济行为升华为文化实践。

工匠精神传承的质量管理效应

1 从“技术合规”到“价值共创”

传统质量管理以ISO9000等标准为核心,强调“过程可控、结果可测”,但易陷入“为达标而达标”的形式主义,工匠精神引入“价值共创”理念,使质量管理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文化实践,德国凌美钢笔通过“笔尖打磨工艺”的极致追求,将书写体验转化为情感价值,其价格虽高却备受青睐,这种价值共创模式,要求质量管理从“技术维度”拓展至“体验维度”。

2 从“个体技能”到“系统生态”

工匠精神传承需构建“工匠-企业-社会”协同生态,日本“匠人文化”通过“师徒制”实现技艺代际传递,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形成“个体精益求精、群体规范约束”的双层机制,中国“大国工匠”培育计划则通过“技能大赛+职称评定+荣誉激励”的组合政策,将工匠精神纳入国家人才战略,这种系统生态的构建,使质量管理从“单点突破”转向“整体跃升”。

3 从“短期利益”到“长期主义”

工匠精神强调“慢即是快”的长期主义,瑞士钟表业曾因追求量产导致品质下滑,后通过“回归手工打磨”重获市场认可,中国“高铁焊接大师”高凤林32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其“0.01毫米误差不容许”的坚持,使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前列,这种长期主义导向,要求质量管理从“成本优先”转向“品质优先”,从“市场跟风”转向“技术引领”。

工匠精神传承的路径创新

1 教育体系改革:从“技能培训”到“价值观塑造”

当前职业教育过度强调“就业导向”,忽视“职业信仰”培养,德国“双元制”教育通过“企业实践+学校理论”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设计,中国可借鉴此模式,在职业院校增设“职业伦理”“工匠文化”等通识课程,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技艺与价值观的双重传承,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工匠精神传承》一书,通过“理论提要+案例研讨+实践训练”的模块化设计,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教材范式。

2 社会文化引导:从“消费主义”到“品质崇拜”

社会文化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度直接影响质量管理效果,日本通过“匠人纪录片”“美食评鉴节目”等媒介,构建“匠人=高品质”的社会认知,中国可通过“大国工匠”系列报道、非遗文化展览等活动,重塑“精益求精”的社会风尚,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文物修复师的“择一事终一生”精神引发广泛共鸣,推动了社会对“慢工艺”的价值重估。

3 制度创新保障:从“市场监管”到“生态构建”

制度保障是工匠精神传承的基石,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等法律,明确工匠地位与权益;中国可通过“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工匠荣誉制度”等政策,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防止“技术抄袭”侵蚀创新动力,中国对自来水笔钢珠、特种钢材等关键材料的进口依赖,暴露了制度保障的短板,需通过“技术标准+专利保护”的双重机制,激励企业投入高端制造。

工匠精神传承是质量管理从“技术层面”向“人文层面”跃升的关键,通过职业伦理的具象化、社会信任的构建和文化认同的传承,工匠精神为质量管理注入了价值灵魂,需通过教育体系改革、社会文化引导和制度创新,构建“工匠-企业-社会”协同生态,推动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转向“品质优势”,最终实现“质量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传承工匠精神议论文
  2. 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
  3. 孙华明等. 《工匠精神传承》.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4. 传承工匠精神作文800字议论文最新三篇
  5.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精品(七篇)
  6. 2024作文素材 | “工匠精神” :传承工匠精神 在平凡中坚持
  7.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大国工匠”微讲堂丨第六期:工匠精神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renwen/3049.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