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学论文

农业气候区划的农学论文方法改进

农业气候区划农学论文方法改进聚焦于提升区划精准度与实用性,传统方法存在数据维度单一、未充分考虑作物特性等问题,改进方向包括引入多源数据,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数据…

农业气候区划农学论文方法改进聚焦于提升区划精准度与实用性,传统方法存在数据维度单一、未充分考虑作物特性等问题,改进方向包括引入多源数据,如卫星遥感、地面观测数据融合,丰富信息;结合不同作物生育期对气候要素的敏感度,细化区划指标;运用先进模型与算法,提高模拟预测能力,通过这些改进,能更科学地划分农业气候区域,为农业生产布局、品种选择提供更精准依据 。

在农业气候区划的农学论文中,方法改进可聚焦于数据精细化处理、多源数据融合、动态区划模型构建、土地因素耦合分析、新方法探索应用五个方面,以提升区划精度、适应性和实用性,以下为具体改进方向及分析:

数据精细化处理与多源数据融合

  1. 高分辨率气候数据应用

    • 利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对气象站观测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生成高分辨率气候要素分布图,在焉耆盆地冬小麦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中,通过6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获得了冬小麦适宜种植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图。
    • 引入遥感数据,如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等关键参数,弥补地面观测站点的空间局限性。
  2. 多源数据融合

    • 整合气象观测站数据、农业试验场数据、物候观测数据、土壤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综合数据库,在油茶农业气候区划中,结合全国油茶种植点地理信息、土地数据以及1986—2023年24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观测数据,进行了精细化区划。
    • 利用数据同化技术,将不同来源、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

动态区划模型构建

  1.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 引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评估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全球变暖对作物种植界限、生育期、产量等的影响,为动态调整农业气候区划提供依据。
    • 构建动态区划模型,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业技术发展,定期更新农业气候区划图,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强调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力度,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体现了动态区划的重要性。
  2. 作物生长模型耦合

    • 将作物生长模型与气候模型相耦合,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长过程、产量形成和品质变化,利用作物生长模型分析夏玉米在不同热量条件下的成熟期和产量,为夏玉米种植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 通过模型耦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农业气候资源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区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土地因素耦合分析

  1. 土地因素对农业气候区划的影响

    • 考虑坡度、土壤厚度、土壤类型等土地因素对农业气候区划的影响,在油茶农业气候区划中,考虑土地因素影响后,气候适宜区划缩减了2/3,更准确地反映了油茶种植的实际条件。
    • 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等,分析土地因素与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农业气候区划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2. 土地-气候综合区划

    • 构建土地-气候综合区划模型,将土地因素和气候因素相结合,进行综合区划,在青藏高原农业气候区划中,遵循“生物气候”的原则,考虑水平带和垂直带的结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划。
    • 通过土地-气候综合区划,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为农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新方法探索与应用

  1. 物候学方法应用

    • 利用物候现象推断气候条件,进行农业气候区划,通过春、秋季的物候现象推断春、秋季气温的升降情况,为农业气候区划提供物候依据。
    • 物候学方法在县级农业气候分析和区划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在地形起伏的山区县,可以弥补气象站、哨所能代表的面积极为有限的不足。
  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应用

    • 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农业气候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识别,提取作物种植面积、长势等关键信息。
    • 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和分析农业气候数据,提高区划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nongxue/296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