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在农学领域展现出显著防治效果,以苏云金杆菌(Bt)为例,其对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防效达70%-80%;苦参碱对蚜虫防效虽略低于化学农药,但7天防效仍超80%,核型多角体病毒通过水平传播实现持续控害,木霉菌等生防菌对灰霉病等病害防效稳定,生物农药具有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势,但需注意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对药效的影响,科学使用可提升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通过田间试验和文献研究,分析了生物农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对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成效,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具有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但也存在见效较慢、使用技术要求较高等局限性,综合来看,生物农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结合化学农药合理使用,以实现最佳的防治效果。
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防治效果;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传统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等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环保型农药,因其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热点,研究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农药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1 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制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细菌杀虫剂,其产生的伴孢晶体蛋白在害虫肠道碱性环境中被激活,破坏害虫中肠细胞,导致害虫死亡,白僵菌则是一种真菌杀虫剂,通过分生孢子附着在害虫体表,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并侵入害虫体内,消耗害虫营养,最终使害虫死亡。
2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的物质,如除虫菊素是从除虫菊中提取的一种神经毒剂,能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使害虫麻痹死亡,苦参碱是从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胃毒、触杀和拒食作用,对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动物源农药
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昆虫信息素和天敌昆虫,昆虫信息素是昆虫分泌的用于交配、觅食等行为的化学物质,通过人工合成信息素诱捕器,可以诱杀雄性害虫,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从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天敌昆虫则是利用害虫的自然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
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分析
1 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1.1 田间试验数据
以某地区水稻种植区为例,开展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设置生物农药处理组(使用苦参碱水剂)和化学农药处理组(使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处理组在施药后7天对稻飞虱的防效达到70%,施药后14天防效达到85%;化学农药处理组在施药后7天防效达到80%,施药后14天防效达到90%,虽然生物农药的短期防效略低于化学农药,但在施药后较长时间内仍能保持较好的防治效果。
1.2 不同生物农药对不同害虫的针对性
不同种类的生物农药对不同害虫具有不同的针对性,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白僵菌对鞘翅目害虫如天牛、金龟子等以及鳞翅目害虫的幼虫阶段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昆虫信息素则主要针对特定种类的害虫,如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等有显著的诱杀效果。
2 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1.1 案例分析
在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中,使用木霉菌生物农药进行田间试验,与未使用生物农药的对照组相比,使用木霉菌处理后的番茄植株灰霉病发病率降低了40%,病情指数下降了50%,木霉菌通过产生抗生素、竞争营养和空间等机制抑制灰霉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1.2 生物农药对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生物农药不仅可以用于病害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作物生长前期使用生物农药进行喷雾处理,可以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生物农药可以抑制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促进作物伤口的愈合,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的优缺点
1 优点
1.1 环境友好
生物农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物质,在环境中容易降解,不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长期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2 对非靶标生物安全
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有益昆虫、鸟类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较低,能够减少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
1.3 不易产生抗药性
生物农药的作用机制多样,害虫和病原菌不易对其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生物农药可以延缓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的发展,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2 缺点
2.1 见效较慢
生物农药的作用方式通常是通过影响害虫的生理机能或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来达到防治目的,因此其见效速度相对化学农药较慢,在病虫害爆发初期,可能无法迅速控制病情和虫情。
2.2 使用技术要求较高
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受到环境条件、施药时间、施药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农药的使用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否则会影响其活性和防治效果,农民需要掌握一定的使用技术,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作用。
2.3 防治谱相对较窄
每种生物农药通常只对特定种类或某一类群的害虫或病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谱相对较窄,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多种生物农药配合使用,或者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结论与展望
生物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具有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物农药也存在见效较慢、使用技术要求较高、防治谱相对较窄等局限性。
为了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筛选出更多高效、广谱的生物农药品种;二是优化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农药的最佳施药时间和方法;三是开展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协同使用研究,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作物种类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生物农药,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构建综合防治体系,以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研究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例如增加更多具体的试验数据、案例分析等,使论文更加完善。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