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聚焦园艺学创新点,从“设施园艺”迈向智慧农业创新,传统设施园艺为园艺发展奠定基础,而如今智慧农业成为新方向,论文深入探讨如何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园艺生产各环节的智能化、精准化与高效化,涵盖环境精准调控、作物生长智能监测、病虫害智能预警与防治等方面,旨在提升园艺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园艺学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从“设施园艺”到智慧农业创新
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载体,正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向智慧农业全面转型,本文从设施园艺的环境调控、资源利用、生产模式等基础优势出发,结合智慧农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需求,提出“环境智能感知-作物精准管理-全产业链数字化”三位一体的创新框架,重点探讨智能环境调控系统、AI辅助种植决策、区块链溯源体系、垂直农业与沙漠农业等突破性方向,为园艺学研究提供跨学科、场景化、可持续的创新路径。
设施园艺;智慧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垂直农业;区块链溯源
设施园艺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突破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成为现代农业高效、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传统设施园艺仍存在环境调控粗放、资源利用低效、病虫害防控滞后等问题,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智慧农业为设施园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从设施园艺的基础优势出发,结合智慧农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从“环境调控”到“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创新路径,旨在推动园艺学研究向智能化、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设施园艺的基础优势与技术瓶颈
1 设施园艺的核心优势
- 环境可控性:通过温室、智能大棚等设施,可精准调控光照、温度、湿度、CO₂浓度等环境因子,实现反季节、反地域生产,节能型日光温室在严寒季节可使室内外温差达30℃,保障作物正常生长。
- 资源高效利用: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可节水50%-70%;通过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模式,单位面积产量提升3-5倍,荷兰设施番茄年产量达80kg/m²,是我国传统种植的6-8倍。
- 抗灾减灾能力:设施可抵御大风、低温、冰雹等自然灾害,保障生产稳定性,我国北方地区通过设施栽培,将蔬菜自给率从60%提升至90%。
2 传统设施园艺的技术瓶颈
- 环境调控依赖经验:传统设施的环境控制多基于人工判断,缺乏实时数据支撑,导致调控滞后或过度。
- 资源利用效率低:大水漫灌、过量施肥等现象普遍,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土壤污染。
- 病虫害防控被动:依赖化学农药,易引发抗药性和环境污染。
- 生产模式单一:以露地或设施独立生产为主,缺乏与加工、流通环节的协同。
智慧农业对设施园艺的创新赋能
1 智能环境调控系统:从“被动控制”到“主动优化”
- 多源数据融合感知:通过温湿度、光照、CO₂、土壤EC值等传感器,结合气象预报数据,构建作物生长环境数据库,安徽农垦集团利用低空多光谱无人机和地面AR鹰眼视频监控,实时获取作物长势和环境数据。
- AI驱动的动态调控: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环境因子与作物生长的预测模型,实现灌溉、通风、补光等设备的自动控制,龙亢农场的智慧糯稻产业集群项目,通过AI分析虫情测报站、孢子捕捉仪等数据,精准指导无人机“点杀”病虫害,节约农药成本10%-20%。
- 边缘计算与本地决策:在设施内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升调控响应速度,加拿大的Vertical Harvest Urban Farms利用蓝牙和射频通信技术,在多层垂直农场中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时数据传输和设备控制。
2 AI辅助种植决策: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 作物表型精准识别:通过机器视觉技术,结合高分辨率摄像头和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作物病虫害、营养缺乏、生长阶段的自动识别,Driscoll’s Berry Farms利用机器视觉监测草莓成熟度,优化采摘计划,提升品质和市场价值。
- 种植策略智能推荐:基于知识图谱、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作物生长模型,提供灌溉、施肥、植保等环节的个性化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AI种植策略可使草莓产量提升15%-20%,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
- 劳动力效率提升:通过AI指导的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依赖,日本设施农业采收机器人已实现番茄、黄瓜等作物的自动采摘,效率相当于人工的5-8倍。
3 区块链溯源体系:从“质量追溯”到“品牌信任”
- 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利用RFID、二维码等技术,记录作物从种子到餐桌的种植、加工、流通信息,保障食品安全,荷兰的Floricultura公司通过RFID标签追踪兰花生长过程,实现质量追溯和库存管理。
- 消费者参与式溯源:通过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扫描二维码获取作物生长环境、农药使用、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增强消费信心,我国部分农产品企业已推出“一物一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作物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视频。
- 品牌价值提升:溯源体系可帮助企业建立信誉档案,拓展高端销售渠道,通过区块链溯源的有机蔬菜,价格较普通蔬菜提升30%-50%,且复购率显著提高。
4 垂直农业与沙漠农业:从“土地依赖”到“空间拓展”
- 垂直农业:城市空间的资源革命:通过多层立体种植和LED补光技术,在城市建筑内实现作物高效生产,新加坡的Sky Greens垂直农场采用水培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田的10倍,且水资源利用率达95%。
- 沙漠农业:极端环境的生态突破:结合节水灌溉、耐旱作物选育和盐碱地改良技术,在沙漠地区实现农业生产,以色列通过滴灌技术和耐旱番茄品种,在沙漠地区实现番茄产量480t/hm²,较传统种植提升8倍。
- 边际土地利用:设施园艺与智慧农业的结合,可使干旱缺水、盐碱沙荒等边际土地变为可耕地,我国甘肃、内蒙古等地通过设施栽培,在戈壁滩上建设“沙漠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供应全国市场。
创新路径与实施策略
1 技术集成与创新
- 跨学科技术融合:推动园艺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开发集成传感器、AI算法、机器人技术的智能装备,研发具备环境感知、作物识别、自动采摘功能的农业机器人。
- 低成本解决方案开发:针对小农户需求,开发模块化、易操作的智能设备,通过“AI即服务”模式,降低小农户的技术获取成本;采用低频RFID技术和开源图像处理算法,减少设备投入。
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产业链数字化:构建从种植、加工、流通到消费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浙江嘉兴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打造的智慧农场,将智能物联设备、智能农机、土壤气象数据接入数字农业系统,实现全产业链监控。
- 定制化生产与服务:根据不同地区、作物和农户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针对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开发遮阳、降温、防雨的设施结构;针对北方干旱地区,推广节水灌溉和耐旱作物品种。
3 政策与人才支持
- 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智慧农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设立智慧农业创新基金,对采用智能设备的农户给予补贴;将智慧农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优先保障用地和用电需求。
- 跨学科人才培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园艺学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的交叉课程建设,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智慧农业工程”专业,培养具备传感器技术、AI算法、农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结论与展望
从设施园艺到智慧农业的创新转型,是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智能环境调控、AI辅助决策、区块链溯源和垂直农业等技术的突破,可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和可持续化,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 技术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起完整的农业智能化生态系统。
- 低成本普惠化:更多低成本、易操作的解决方案将被开发出来,使中小农户也能享受智能化带来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