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受到广泛关注。万州区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农业主产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战略意义。它既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讨万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策略,为推动当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二、万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
万州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果林、生猪两大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方位农业循环体系,建设长江上游有机农业集聚地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同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连续6年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奖补政策,对施用有机肥、有机堆肥的主体按每亩100元 - 300元标准奖补,且每个主体连续补助3年,引导业主自主使用有机肥,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二)产业发展基础与规模
万州区耕地和林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具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在产业发展上,已形成一定规模。经果林方面,现有柑橘41万亩、产量54万吨,培育出“一红、一绿、一橙”三大主导产品;生猪养殖业发达,有养殖场885家,年出栏生猪110万头以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极推广绿色技术,新建高标准农田、实施撂荒地复耕复种、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稳定。
(三)生态循环模式创新与实践
种养循环模式:万州区率先构建“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柑橘种植”的种养循环大格局,探索出“沼液 + 柑橘”“堆肥 + 柑橘”“商品有机肥 + 柑橘”三大模式。“沼液 + 柑橘”模式建成90个柑橘液态肥示范基地,总面积3.0万亩,对接消纳24个生态养殖场;“堆肥 + 柑橘”模式推广生态养殖技术,75家大型规模生态养殖场全覆盖,就近对接120个柑橘标准化果园,面积4.6万亩;“商品有机肥 + 柑橘”模式引进企业建成生物有机肥厂,收集养殖粪污加工为商品有机肥。
废弃物再利用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作为沼气基料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农田。同时,构建“秸秆 - 基料 - 食用菌”“秸秆 - 成型燃料 - 燃料 - 农户”“秸秆 - 青贮饲料 - 养殖业”等产业链,实现秸秆的资源化逐级利用。
绿色防控模式:推广“以虫杀虫”绿色防控技术,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病虫害,有效减少约3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通过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科学用药等方式,推动“农药减量化”,全区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减少。
(四)产业发展成效与影响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种养循环和绿色防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如白羊镇柠檬产业通过全域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大实蝇导致的蛆果率降低到1%以内,亩产量增加300斤/亩、优质果率提升10%,销售单价创历史新高。在生态效益方面,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区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减少,亩均化肥施用量下降到14.98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社会效益方面,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
三、万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单一
万州区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柑橘和生猪养殖为重点,产业形式较为单一。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农民经济收入较低,产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出现波动或遭受自然灾害,农民的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应用与推广不足
虽然万州区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技术应用和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农民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导致一些先进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应用。此外,农业技术研发与实际生产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研究成果难以在生产中转化和推广。
(三)资金投入有限
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然而,目前万州区在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资金短缺导致一些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无法顺利实施,影响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升级。
(四)市场体系不完善
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有待提高。由于消费者对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对其品质和安全性的信任度不高,导致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同时,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销售渠道和营销平台,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万州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多元化发展
拓展产业领域:在稳定发展柑橘和生猪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丰富农业产业种类。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融合: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农业的多功能开发。例如,利用万州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技术讲座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推广先进模式:总结和推广万州区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如种养循环模式、绿色防控模式等。通过示范引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掌握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方法,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广泛应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政策
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设备购置等方面。设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四)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等方式,展示万州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特色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保鲜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促进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的销售。
五、结论
万州区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政策支持、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应用与推广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等挑战。未来,万州区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市场体系,推动生态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