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学论文

人口学论文精选资料: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情况研究

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情况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

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情况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还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研究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情况,对于促进城市和谐、推动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

  1. 数量增多,民族成分多样: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为1000万,许多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少数民族户籍人口。他们居住地为全国各大、中城市,并散居在汉族之中,成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2. 分布广泛,流动性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以地缘、血缘关系为主,外出多以夫妻、同乡、亲人为纽带,以团体的方式流动。这种流动性使得管理难度加大,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3. 就业形式单一化、非正规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所从事的工作大多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且比较单一。同时,大多数人都从事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松散,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制约。

  4. 文化适应困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适应方面面临压力,对异质性文化的适应性弱。他们不仅要面临城市文化与原族文化的冲突,还要面对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宗教融合问题。

三、管理面临的问题

  1. 治安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与方言等差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容易成为社会上的黑旅行业从业者的关注对象,成为受害者。同时,一些流动人员法律意识薄弱,容易受到诈骗行为的影响,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2. 就业和住房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房屋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在大城市,住房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缺乏资金、语言沟通矛盾等原因,他们在就业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

  3. 公共服务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常遇到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问题。由于文化背景和方言的差异,学校和医院的工作人员经常难以与他们有效沟通,造成公共服务的障碍。

  4. 管理理念滞后:部分城市对于流动人口是否能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不一致,管理理念滞后,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

四、管理对策与建议

  1. 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流动人口有公平的权利享受基础公共服务。同时,加强城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有序。

  2. 加强社会救助服务:重点关注医疗、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建立相关专项补助和补贴政策。例如,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可以设立过渡性租赁住房资源库,释放小户型房源,减轻经济压力。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一定的教育机制和活动项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了解和融合,还能对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4. 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培养家庭责任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有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步融入到城市文化环境。

  5. 创新管理模式:将原有的防范性管理模式向服务型、参与型管理模式转变,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居住、子女教育方面普遍面临的困难。例如,可以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和手段对外来流动人口实施管理。

  6.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少数民族来到城市发展。同时,加强流入地区各级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与素质培养,普及民族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

  7. 建立就业帮助机构:流出地和流入地城市应建立相应的就业帮助机构,在家乡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培训等服务性工作,支持他们在城市守法经营。

五、实践案例

  1. 石家庄市长安区自由港社区:该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困难帮扶平台、文化联谊平台、社会服务平台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如,社区定期举办座谈会、茶话会、文艺演出等活动,邀请各族群众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对歌共舞,欢聚一堂。

  2. 成都市:成都市通过设立过渡性租赁住房资源库、引入连锁餐饮管理团队、设立跨省域联合仲裁庭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住房、就业和运输纠纷等问题。同时,成都市还建立了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开通了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云端认证系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技能提升途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爱论文写作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lunwen.cc/nongxue/136.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6759864

邮箱: 6759864@qq.com

工作时间:9:00——17:0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