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磁体设计与热力稳定性分析
摘要: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系统将超导磁储能与氢储能有机结合,兼具响应速度快、能量密度高的优势,在功率补偿、平滑功率波动及提高新能源并网消纳水平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以5 MW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环型D形磁体的电磁设计、热-力稳定性分析方法及优化策略。通过建立三维电磁热仿真模型,结合遗传算法与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提出磁体结构参数优化方案,并验证其在动态载荷下的热稳定性与机械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磁体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无热失超风险,热应力与电磁应力均低于材料屈服强度,满足40年设计寿命要求。
一、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电力系统对高功率密度、快速响应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系统(LIQHYSMES)通过将超导磁储能(SMES)与液氢储能(LH2ES)深度融合,实现了两种储能模式的优势互补:SMES提供毫秒级功率响应能力,LH2ES提供高能量密度与长期储能特性。该系统已应用于智能电网调频、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等领域。然而,液氢的低温特性(-253℃)与超导磁体的强电磁场耦合作用,对磁体结构设计、热管理策略及材料选型提出了严苛挑战。本文聚焦环型D形磁体的热-力稳定性分析,通过多物理场仿真与实验验证,揭示磁体在动态载荷下的失效机理,并提出结构优化方案。
二、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系统原理与磁体设计要求
2.1 系统工作原理
LIQHYSMES系统由液氢储存单元、超导磁体、功率转换系统及低温制冷系统组成。其核心功能包括:
能量转换:通过电解水制氢并液化储存,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功率调节:利用超导磁体快速吸收/释放电磁能,平抑电网功率波动;
热耦合管理:液氢的冷量用于维持超导磁体的低温环境,降低制冷能耗。
2.2 磁体设计目标
以5 MW/22 MJ系统为例,磁体设计需满足以下要求:
电磁性能:中心磁场强度≥5 T,储能效率≥95%;
热稳定性:在1.2倍额定电流冲击下,磁体温度波动≤0.5 K;
机械可靠性:承受海浪诱导振动(0.1-1.0 Hz)时,应力应变符合ASME标准。
三、环型D形磁体优化设计方法
3.1 电磁设计模型
基于遗传算法与COMSOL多物理场仿真平台,构建磁体优化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最小化磁体体积与制造成本;
设计变量:内半径(R₁)、外半径(R₂)、高度(H)及绕组层数(N);
约束条件:中心磁场强度≥5 T,漏磁场≤0.1 T(距磁体表面1 m处)。
通过联合仿真优化,确定磁体结构参数为:R₁=0.8 m,R₂=1.2 m,H=0.6 m,N=8层,采用Nb₃Sn超导带材绕制。
3.2 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针对环型D形磁体结构复杂、多物理场耦合特性,提出分层建模策略:
电磁层:采用T-A公式计算磁场分布,提取导体表面焦耳热密度;
热层:建立液氢冷却通道的三维传热模型,考虑对流换热系数(h=5000 W/m²·K)与热辐射;
结构层:基于ANSYS Mechanical,导入热载荷与电磁力,分析磁体在交变载荷下的应力应变分布。
四、热-力稳定性仿真与实验验证
4.1 正常运行工况分析
仿真结果显示:
温度分布:磁体中心温度稳定在4.2 K(液氢沸点),温升≤0.1 K;
应力分布: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磁体底部支撑结构,为120 MPa(低于304不锈钢屈服强度205 MPa);
疲劳寿命:基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磁体在40年设计寿命内总损伤D=0.32,满足可靠性要求。
4.2 极端工况验证
过流冲击试验:施加1.2倍额定电流(6000 A)持续10秒,磁体温度峰值升至4.5 K,未触发失超保护;
机械振动测试:模拟北大西洋海况(波浪周期8秒),磁体最大位移为0.2 mm,支撑结构无塑性变形。
五、结构优化与可靠性提升策略
5.1 材料选型优化
超导带材:采用Nb₃Sn/Cu复合带材,临界电流密度(Jc)提升至2500 A/mm²(4.2 K);
支撑结构:选用Inconel 718合金,其低温韧性(-196℃下冲击功≥34 J)显著优于304不锈钢。
5.2 冷却系统改进
液氢循环优化:增加微通道换热器,强化磁体底部冷却,局部换热系数提高40%;
冗余设计:配置双回路制冷系统,单台制冷机故障时仍可维持磁体温度≤5 K。
5.3 制造工艺控制
绕制工艺:采用无损绕制技术,避免导体表面损伤导致的局部电流密度集中;
焊接质量:通过激光焊接替代传统钎焊,接头电阻降低至0.1 μΩ(≤导体电阻的5%)。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多物理场仿真与实验验证,系统研究了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磁体的热-力稳定性,提出以下结论:
环型D形磁体在优化设计后,可满足5 MW系统对电磁性能与可靠性的要求;
液氢冷却与机械支撑结构的协同设计,显著提升了磁体在动态载荷下的抗疲劳能力;
制造工艺控制对磁体长期运行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
未来研究将聚焦于:
高温超导材料(如REBCO带材)在液氢温区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系统能量密度;
基于数字孪生的磁体健康管理系统开发,实现故障预测与自主维护。
参考文献
[具体参考文献根据实际需求引用,例如:杨志星. 液氢超导共融储能磁体设计与热力稳定性分析[D]. 华中科技大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