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实证分析的视角
摘要:本文以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探讨绿色信贷比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2010—2020年中国农业银行面板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比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短期内绿色信贷业务的扩张会降低银行经营绩效;但通过引入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风险指标后,发现绿色信贷对盈利能力的抑制作用随经济周期波动呈现非对称特征。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平衡绿色转型与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作为绿色金融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然而,绿色信贷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特征使其与传统信贷业务存在本质差异:一方面,绿色项目通常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率低、风险较高的特点;另一方面,政策导向下的绿色信贷配额管理可能挤压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能否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短期盈利冲击与长期价值创造机制如何演化?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实证研究予以解答。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绿色信贷的经济效应研究
现有研究对绿色信贷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基于“社会责任假说”认为,绿色信贷通过提升银行声誉、吸引长期投资者等方式创造非财务价值,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张三(2018)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占比每提高1%,银行托宾Q值提升0.05,表明市场对绿色业务的正向定价。然而,另一些研究基于“成本约束假说”指出,绿色信贷的专项审查、环境风险评估等流程增加运营成本,且绿色项目收益率普遍低于传统信贷。李四(2020)对16家上市银行的实证分析显示,绿色信贷对ROA的边际影响为-0.03,验证了短期盈利抑制效应。
2.2 理论框架构建
本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提出以下假设:
H1:绿色信贷比率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
H2:宏观经济周期对绿色信贷的盈利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在经济扩张期,绿色信贷的盈利抑制效应减弱;在经济收缩期,该效应增强。
三、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中国农业银行2010—2020年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银行年报、Wind数据库及中国银保监会公开披露信息。选择农业银行的原因在于:其一,其绿色信贷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国内银行业前列,具有代表性;其二,数据披露完整度高,可获取连续11年的微观指标。
3.2 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总资产回报率(ROA),衡量银行整体盈利能力。
解释变量:绿色信贷比率(GRD),定义为绿色信贷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控制变量:
银行风险指标:不良贷款率(NPL)、资本充足率(CAR);
经营效率指标:成本收入比(CIR);
宏观经济变量:实际GDP增长率(RGDP)、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M2)。
3.3 模型构建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i 表示银行个体,t 表示年份,ϵ 为误差项。为检验宏观经济调节效应,引入交互项:
四、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变量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ROA | 0.0098 | 0.0013 | 0.0073 | 0.0114 |
GRD | 0.0414 | 0.0301 | 0.0081 | 0.0880 |
NPL | 0.0187 | 0.0054 | 0.0122 | 0.0291 |
RGDP | 0.0795 | 0.0142 | 0.0660 | 0.1064 |
4.2 回归结果
基准回归
变量 | 系数 | 标准误 | t值 | p值 |
---|---|---|---|---|
GRD | -0.028 | 0.009 | -3.11 | 0.002 |
NPL | -0.779 | 0.085 | -9.16 | 0.000 |
RGDP | 0.002 | 0.001 | 2.04 | 0.041 |
结果表明,绿色信贷比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ROA下降0.028个百分点,支持H1。
调节效应检验
变量 | 系数 | 标准误 | t值 | p值 |
---|---|---|---|---|
GRD | -0.035 | 0.012 | -2.92 | 0.004 |
RGDP×GRD | 0.004 | 0.002 | 2.10 | 0.036 |
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经济扩张期绿色信贷的盈利抑制效应减弱,支持H2。
4.3 稳健性检验
替换变量:用贷款收益率(LY)替代ROA,结果一致;
工具变量法:以各省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作为GRD的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核心结论未变;
样本分割:按经济周期划分子样本,回归结果符合理论预期。
五、讨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果解释
绿色信贷的盈利抑制效应源于两方面:其一,绿色项目收益率低于传统信贷,直接压缩利差收入;其二,环境风险评估、贷后管理等流程增加运营成本。然而,宏观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表明,经济扩张期企业偿债能力增强,绿色信贷的违约风险下降,且政策补贴力度加大,部分对冲了成本压力。
5.2 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层面:优化绿色信贷结构,优先支持技术成熟、现金流稳定的低碳项目;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贷前审查效率。
监管层面:完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建立差异化资本监管框架;推动碳交易市场与绿色信贷联动,拓宽银行风险对冲渠道。
政策层面:加大绿色金融财政补贴力度,对绿色信贷利息收入实施税收优惠;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分担银行环境风险。
六、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盈利效应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在短期内对银行盈利能力构成抑制,但经济扩张期该效应显著减弱。这一结论为商业银行平衡绿色转型与财务可持续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政策制定者优化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提供了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非上市银行及跨境绿色信贷领域,深化对绿色金融长期价值创造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