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关键词标引对论文传播与检索意义重大,规范上,要选能准确反映论文主题核心概念的词,避免过于宽泛或狭窄;遵循学科专业术语,保证准确性,优化方法方面,可借助专业文献数据库的关键词推荐功能,参考同领域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结合论文创新点提炼独特关键词,规范且优化的关键词能提升论文在学术领域的可见度,便于同行精准检索与交流。
学术论文关键词标引规范与优化方法
关键词标引规范
-
定义与作用
关键词是论文主题的浓缩表达,用于文献检索、数据库分类及学术交流,其核心功能是通过3-5个精准词汇突出论文核心内容,提升文献被检索的概率和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 -
选词原则
- 专指性原则:优先选择明确表达主题概念的词汇,避免使用宽泛的“通用词”(如“研究”“方法”)。
- 规范性原则:优先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权威词表中的规范术语,确保学科领域内术语统一。
- 全面性原则:覆盖论文的核心主题、研究对象、方法、结论等关键要素,避免遗漏隐含主题。
- 适量化原则:关键词数量控制在3-5个(毕业论文可扩展至3-8个),避免过多或过少。
-
选词来源
- 直接提取:从论文标题、层次标题及正文中高频出现的专业名词中筛选。
- 主题词表:优先使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若无对应词,可选用上位词或自由词补充。
- 避免使用:虚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非公知术语、缩略词(未被公认的)、化学分子式等。
-
排序规则
- 逻辑层次:按“研究目的/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顺序排列,体现论文的逻辑脉络。
- 重要性排序:核心主题词前置,非核心词后置,确保首标词(最核心关键词)精准反映论文主旨。
-
格式要求
- 中英文对照:有英文摘要的论文需标注对应英文关键词,外文词以原词(英文)标注。
- 标点规范: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末尾不加标点。
- 附加信息:部分期刊要求标注中图分类号和文献识别码(如A类为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
关键词标引常见问题与优化方法
-
标引错误
- 问题:主题概念提炼错误,导致关键词与论文内容不符。
- 优化:仔细研读全文,明确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对象及结论,避免仅从标题中提取关键词。
-
标引不足
- 问题:遗漏关键主题词(如专有名词、研究对象)。
- 优化:通过主题分析,从摘要和正文中提炼隐含主题词,确保覆盖所有核心要素。
-
标引过度
- 问题:将无关或检索意义不大的主题概念作为关键词。
- 优化:严格筛选与论文核心内容强相关的词汇,避免滥用泛指词。
-
无意义标引
- 问题:使用通用词(如“问题”“现状”)作为关键词,导致检索效率低下。
- 优化:替换为具体、专指的术语(如将“问题”替换为“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失效”)。
-
词序不当
- 问题:关键词排列逻辑混乱,影响主题理解。
- 优化: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的顺序调整词序。
关键词优化方法
-
主题词法
- 直接使用论文主题词或词组,确保与主题高度契合。
- 示例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预警模型》,关键词可提取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预警模型”。
-
同义词法
-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同义词,增加检索多样性。
- 示例:将“人工智能”替换为“机器学习”(若论文核心方法为机器学习)。
-
引用词法
- 挑选论文中高频出现的重要名词或短语,突出研究重点。
- 示例:若论文多次提及“区块链技术”,可将其作为关键词。
-
限定词法
- 选用限定研究范围的词汇,明确论文边界。
- 示例:在“金融风险”前加限定词“农村”,形成“农村金融风险”。
-
专业词法
- 使用与主题相关的专业术语,体现学术严谨性。
- 示例:将“数据分析”替换为“结构方程模型”(若论文采用该方法)。
实践建议
- 查表规范:标引时查阅《汉语主题词表》,优先使用规范词,避免自由词滥用。
- 组配规则:若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规范词,可通过交叉组配(如“网络+伦理学”)或方面组配(如“社区+图书馆+分布”)表达专指概念。
- 测试验证:提交论文前,在学术数据库(如Google Scholar)中测试关键词的检索效果,调整至能精准定位论文的词汇组合。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